AI导读:

近日,核物理学家刘畅和数学家林华新从美回国任职的消息引发关注。近年来,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涌现出一股世界顶尖科学家的“加盟潮”,包括刘畅、林华新等多位国际知名华人科学家选择回国,原因多样,但中国不断提升的学术实力和青年人才储备是主要吸引力。

  界面新闻记者 | 翟瑞民

  近日,核物理学家刘畅和著名数学家林华新从美回国任职的消息被广泛报道,再次引发了公众对海外华人科学家“归国潮”的关注。

  2025年3月12日,据北京日报“长安街知事”等媒体报道,北京大学重离子物理研究所网站消息显示,核物理学家刘畅已回国,担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重离子物理研究所助理教授。刘畅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深造,获得天体物理学系等离子体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并在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

  报道称,2025年2月,刘畅加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重离子物理研究所,计划继续开展等离子体物理前沿与应用研究,为下一代核聚变装置设计提供可靠方案。此前一天,观察者网发布消息,著名数学家林华新在美国生活了近40年后回到中国,担任新成立的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SIMIS)教授。

  林华新在俄勒冈大学担任了30年教授,也曾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他专攻算子代数,在C*-代数理论研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林华新表示,“我一直梦想着在上海全职工作,SIMIS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他未来的工作重点是培养SIMIS和复旦大学的学生。

  刘畅和林华新的回国案例,是近年来海外华人科学家回国任职趋势的缩影。近年来,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涌现出一股世界顶尖科学家的“加盟潮”,包括美国莱斯大学终身教授钮凤林、美国Emory大学教授胡懿娟、美国工程院院士陈沪东等。

  据媒体不完全报道,去年以来,还有多位国际知名华人科学家选择回国,包括国际力学、材料及工程科学领域顶级专家高华健加盟清华大学、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王存玉出任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等。这些科学家回国的原因多样,包括个人发展机会、海外归属感缺失、美国政治环境担忧等,但中国不断提升的学术实力和青年人才储备是主要吸引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环球时报发表社评认为,这些人才的回国是对中国创新生态的共鸣,也是对东方科技大国开放创新能力的大考。

  如何留住并发挥这些顶尖人才的学术带头作用?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孙鹏与左小德教授联合发表文章指出,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但实践中仍存在诸多困难。文章建议构建更加公平、透明的科研评价体系,增加对海外博士的引进力度,以推动中国科研力量的整体提升。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