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天津市投资促进局成立以来,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落地高质量项目众多。外商在华投资趋势发生明显变化,更看重中国市场新技术、新产品。天津在服务业开放方面取得进展,外商独资医院已落地。天津应挖掘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投资热潮涌动,成为全国两会期间多个省份代表团讨论的热点话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吸引外资和国内投资作出了一系列重点安排。如何看待当前的外商投资形势?如何通过引导投资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投促局局长杨柳,探讨外商投资新趋势及天津投资环境。

  天津市投资促进局成立一年多来,全市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5.74%,各区均完成全年目标;落地高质量项目共108个,投资总额逾670亿元,预计年产值或营收近850亿元。这显示出天津在吸引外资和内资方面的强劲势头。

  杨柳指出,当前外商在华投资已发生明显变化,从侧重大规模制造业投资转向关注中国市场的新技术、新产品及研发成果。服务业开放方面,天津已有外商独资医院落地,展现了开放的决心和步伐。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杨柳认为,各地应挖掘比较优势与特色资源,避免盲目跟风投资。天津在风电、海工装备、核医药等领域具备突出优势,应因地制宜发展。

  对于外商投资的结构性变化,杨柳表示,外企来华投资如今更看重中国市场,投资规模虽不一定大,但一定要进入中国市场,如游戏行业、医疗板块及研发类企业。

  此外,随着中国企业竞争力提升,部分外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丧失竞争力而退出。杨柳认为,这是市场发展的体现,部分外国企业退出是自然过程。

  在服务业对外开放方面,杨柳透露,中国第一家外商独资三级综合医院已在天津开业,显示天津在服务业领域的开放步伐加快。

  谈及天津如何通过合理引导投资来发展新质生产力,杨柳表示,需挖掘比较优势与特色资源,构建核心竞争力,确定产业布局,如风电产业、海工装备等领域。

  最后,杨柳强调,天津与北京在人才等方面应构建良好协同模式,利用天津特有资源优势,吸引北京人才和企业家,实现融合发展。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