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人工智能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重构医疗产业图谱,引领医疗行业深刻变革。华为云、瑞金医院等企业利用AI技术提升医疗效率,AI医疗应用场景迅速落地。同时,AI医疗也面临着技术、政策、伦理等挑战,但行业专家普遍认为其核心价值在于提升效率与精准度,AI被视为破解基层医疗资源不均的关键工具。

  人工智能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重构医疗产业图谱,引领医疗行业的深刻变革。

  华为云携手天津天士力打造的中医药大模型获得权威认证,瑞金医院利用AI技术将病理诊断效率提升百倍,医渡科技在多家头部医院实现智能中台部署。这场由大模型驱动的医疗革命已突破实验室限制,深度融入诊疗各个环节。在资本与技术的双重推动下,东华软件、卫宁健康等上市公司加速布局AI医疗,百奥赛图、仁度生物等创新企业也在撬动研发范式的变革。

  多方共同努力下,技术不断突破、资源加速普惠、标准共建的产业闭环正在加速形成。

  应用场景迅速落地

  近期,华为云与天士力基于盘古大模型构建的数智本草中医药大模型,通过中国信通院评估并获得4+级高评级。该模型可用于方剂筛选、辅助医生问诊,未来或将助力新药发现。华为云在医疗大模型领域的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

  早些时候,瑞金医院基于华为DCS AI解决方案发布了RuiPath大模型,将单张病理切片诊断时间从40分钟缩短至秒级。每天处理6000张切片的医生,从在镜下找病灶转变为审核AI标记结果,效率提升超百倍,有效缓解了病理医生短缺的问题。

  北京儿童医院与百川智能合作的AI儿科医生,基于300位专家的经验和海量病历数据,诊断准确率接近专家会诊水平,未来计划推广至县域医院。

  医渡科技的“YiduCore+Deepseek”在上海市肺科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多家头部三甲医院完成本地化部署,其AI中台将应用于临床辅助决策、智能导诊分诊及医院管理等场景,助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进入2025年,AI医疗已不再是概念,而是正在成为深入诊疗核心的工具。除了上述公司外,卫宁健康、东华软件、创业慧康、思创医惠等众多企业也在通过技术突破,努力解决医疗资源不均的难题。

  在研发端,行业今年同样取得了诸多突破。例如,仁度生物研发出“体液验癌”AI智判系统,并在迪拜发布了“数字SAT-RNA癌症早筛技术”,借助AI精准识别癌症前病变标志物。

  AI不会取代医生角色

  AI医疗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技术、政策、伦理等方面的挑战。技术上,需要提升模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优化数据质量和算法;政策上,要完善相关法规与监管,保障应用的安全合规;伦理上,要明确AI在医疗决策中的定位,保护患者隐私。

  对于AI在医疗领域的辅助角色,行业专家普遍认为,其核心价值在于提升效率与精准度,而不是替代医生。

  针对医疗数据孤岛问题,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曹鹏建议,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建设“国家医疗数据共享平台”,并研发隐私计算技术,打破数据壁垒。通用技术集团董事长于旭波则提出了“可信数据空间”方案,认为可以利用区块链和隐私计算技术确保数据的安全共享,解决医疗机构“数据不出院”的顾虑。

  AI被视为破解基层医疗资源不均的关键工具。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认为,AI可以弥补基层医生经验不足的缺憾,建议将“AI医生”普及至每个诊所,提供三级医院水平的诊疗服务。中国科大附一院刘连新认为,AI辅助系统能显著提高基层诊断效率,尤其是在急重症转诊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面对技术风险,建立法律与伦理框架同样紧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甘华田建议,加快AI医疗立法,设立国家伦理审查委员会和事故责任认定机制,完善监管体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主任医师刘忠军则提醒,AI嵌入诊疗流程需谨慎验证技术成熟度,确保准确率达标后再投入临床应用。

  行业专家的共识是,AI医疗应以“辅助+普惠”为核心定位,通过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双轮驱动,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与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无论如何,当AI开始读懂病理切片、开出中医处方时,这场医疗革命已不再停留于实验室。技术终将回归服务本质,正如大家所坚信的,“AI不会取代医生,但会用AI的医生必将重塑未来医疗图景”。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