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创新路径探讨
AI导读:
经济参考报举办研讨会,探讨“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创新路径与发展前景。专家指出,该模式打破时空限制,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但仍面临支付与权责界定等挑战。建议建立分级分类护理标准,引入智能科技优化流程,加大医保支持力度。
近日,经济参考报举办“数字赋能智护未来:‘互联网+护理服务’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花亚伟,国家卫健委研究中心研究员郝晓宁,京东健康“护士到家”业务负责人刘佳等各方嘉宾代表,共同探讨“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的创新路径与发展前景。
专家指出,“互联网+护理服务”借助互联网技术,打破了时空限制,精准对接老年护理需求,提升了老年人生活质量,缓解了养老压力。然而,这一创新模式仍面临支付机制与权责界定等成长烦恼。
花亚伟分享道,我国90%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而“互联网+护理服务”成为连接需求与服务的桥梁。但他也提到,该模式处于起步阶段,支付与权责界定是关键。
郝晓宁认为,养老服务供需失衡源于人口老龄化、家庭照护功能弱化及护理服务市场化程度低。她建议建立分级分类护理标准,引入智能科技优化服务流程。
刘佳表示,京东“护士到家”服务严格筛选护士,并进行专业培训,已覆盖35个核心城市,最快1小时到家,服务80%为老人,满足多样化健康需求。
针对行业痛点,郝晓宁建议分阶段推进“政策+商业”双轨支持,加大医保支持力度,鼓励商业保险开发相关保险产品,完善考核标准。
花亚伟强调,在老龄化背景下,护士到家服务需做好健康评估,明确服务界定,建立价格调整机制和质量评估体系,与长期护理保险支付衔接。
专家们展望,“护士到家”模式将依托智慧技术升级,拓展至全生命周期护理,并向县域和农村地区渗透,呼吁社会给予更多包容和支持。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