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快递市场管理办法》施行一年,但“不告而投”现象依旧普遍。问题背后是利益驱动和用户需求多样。快递业需从规模扩张向精细服务转型,创新管理模式、强化技术应用,同时需多方联动治理。

  如今,《快递市场管理办法》已施行一年,但“不告而投”现象依旧屡禁不止。媒体调查发现,这一问题依旧普遍存在。

  老问题反复出现,背后原因复杂。首要因素是利益驱动,一些快递公司出于成本考量,降低快递末端配送费,采取“以价换量”策略争夺市场份额。考核指标层层加压之下,“不告而投”成为提升派单效率的无奈选择。另一方面,用户需求多样,腿脚不便的老年人和购买大件家电、生鲜食品的消费者倾向于送货上门,而期望取件灵活便捷的上班族和担心暴露隐私的人群则更偏好驿站或快递柜。缺乏智慧化解决方案,快递企业难以精准掌握用户习惯,导致“派前电联”服务流于形式。

  面对老问题,新解法势在必行。关键在于如何审视这一问题。去年,我国快递业务量突破1745亿件,单票价格处于低位,行业利润率持续收窄。在此背景下,治理“不告而投”成为快递业转型的必答题。转型意味着从“规模扩张”向“精细服务”转变。快递企业需从“拼规模、抢增量”转向提升精细化、差异化服务水平,这无疑是一大挑战。既要满足消费者期待,又要平衡收支压力;既要提升运营效率,又要保障快递员合法权益。

  创新是突围的上策。快递企业不能置身事外,习惯性地将矛盾转嫁给快递员和消费者。必须下决心创新管理模式、强化技术应用。例如,通过升级智能化系统,精准覆盖用户偏好,实现精准派件;以技术赋能仓储网络,提高送货上门率;优化干线运输线路,降低单票成本。

  此外,治理“不告而投”还需多方联动。寄递前端,电商应允许消费者自主选择投递方式,并在订单页面增设配送偏好选项,推动快递行业加速转型升级,打破信息壁垒,整合快递服务。寄递末端,快递企业与驿站应合理分配人力,平衡服务质量与派送效率。监管部门则需加强执法监督,遏制“以罚代管”,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确保消费者拥有投递方式的选择权。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