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双碳”目标下的节能减碳挑战与能源转型
AI导读: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本文专访应急管理部原副部长郑国光,解读“双碳”目标下的节能减碳成效、挑战及能源转型路径,强调全球共同努力实现碳中和。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规划应对气候变化一揽子重大工程,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
我国“双碳”目标提出已有很长一段时间,当下我国节能减碳成效显著,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符合国情的前提下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碳中和并不意味着人为碳排放量为零,而是需要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和抵消碳排放。
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应急管理部原党委委员、副部长郑国光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专访。
郑国光长期致力于防灾减灾救灾、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研究和管理,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碳中和需全球共同努力
记者:在减排问题上,我国提出了“双碳”目标,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是如何设定目标的?
郑国光: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来,国际社会逐渐设立了明确的减排目标。但气候谈判充满挑战,多次国际会议均未能细化零碳指标。直到《巴黎协定》要求全球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也强调,要将全球温升控制在1.5℃以内,全球需在本世纪50年代初达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双碳”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焦点,需要全球共同努力。
气候变化加剧影响广泛
记者: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比如我国多次出现极端天气,背后原因有哪些?气候变化加剧给自然界又带来哪些影响?
郑国光:气候变化的原因既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特别是人类活动给气候系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近年来,地球升温幅度大,气候变化也给自然界造成危险而广泛的损害。
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实现全球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的目标,将全球变暖控制在不超过工业化前2℃以内。但值得注意的是,碳中和并不意味着人为碳排放量为零,而是需要通过减少排放和增加吸收等方式实现。
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增加。
能源转型推动“双碳”目标
记者: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我国节能减碳成效如何?
郑国光:我国节能减碳成效显著,已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但能源转型也面临诸多挑战,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能力尚未完全形成。
现阶段,新能源发电具有波动性和随机性,灵活调节电力资源不足。用户绿色电力消费意识不足、激励政策和市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也存在。
全国碳市场碳交易价格近期有所回落。
推动绿色电力发展
记者:从能源角度来看,您认为该如何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
郑国光:一是大力推进能源转型,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推动化石能源消费减量替代,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进煤电低碳化改造和建设。二是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注重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多能互补、深度融合。三是全面促进能源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深入推进能源消费革命,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重点领域节能。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