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具身智能,加速未来产业发展
AI导读:
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重点培育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具身智能使智能技术从数字世界拓展至现实场景,推动前沿技术发展。部委和地方正积极部署,推动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重点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这是“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出积极的政策信号,有望推动我国瞄准人工智能技术前沿,抢抓具身智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关键期,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机器人实验室主任刘航欣指出,具身智能不仅依赖计算和逻辑推理,还需通过感知、行动及环境反馈不断学习、适应并完成任务,从而提升自主性和现实应用能力。这一概念使智能技术从数字世界拓展至现实场景,推动机器人、自动驾驶、人机交互等前沿技术的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学院院长朱松纯表示,“‘具身’是指人工智能具备一个人的基本能力,但其‘身体’形态可变。具身智能体可应用于轮式人形机器人、双足人形机器人,甚至是机器狗当中,这些不同的‘身体’均内置价值体系和决策系统,以指导完成对应任务。”

图为在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园(亦庄),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天工”在进行奔跑展示。 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突破,具身智能正逐步从理论迈向实践,从实验室走向大众生活。
人形机器人被视为具身智能的关键应用之一。在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其自主研发的“天工”人形机器人可连续攀爬134级阶梯,最高跑步速度达12公里/小时。该创新中心品牌公关负责人魏嘉星透露,“天工”已具备视觉感知的泛化移动能力,能轻松应对复杂地形。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乔红介绍,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自主研发的Q系列人形机器人,构建了“通用人形机器人大工厂”核心技术底座,通过智能算法补偿硬件系统不足,结合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形成核心技术壁垒。
多位代表委员认为,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具身智能”,将加速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开辟人工智能发展新路径。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表示,在具身智能应用层面,脑机接口技术可将智能算法与机器人的感知、行动和环境交互能力相结合,在医疗康养、工业安全、教育体育、智慧生活等领域展现广阔前景和巨大潜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湖南有限公司总经理程伟认为,家庭服务有望成为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的重要场景,需结合实际应用,研发面向家庭服务的具身智能大模型,加快研发与产业化进程,完善全产业链构建。
全国政协委员、天娱数科CEO、山西数据流量谷董事长贺晗指出,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具身智能将取得显著进步。应对人口老龄化、科学研究、太空探索等社会发展问题,也需具身智能技术的辅助。
当前,部委和地方正积极部署,推动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开展“具身智能+”多场景示范应用。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2025年将开展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制定生物制造、量子产业、具身智能等领域创新发展政策。北京、深圳、重庆等地也围绕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出台具体举措。
全国人大代表、圣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戴立忠表示,我国拥有完整的机器人供应链,电机、传感器、AI芯片国产化能力快速提升,同时,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风靡全球,体现了我国在人工智能算法、算力、数据等方面的技术实力,为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然而,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的发展仍面临挑战。多位代表委员和专家指出,目前许多具身智能产品仍处于展示和概念验证阶段,距离真正落地应用尚有距离。
贺晗建议,鼓励通用平台建设,避免重复开发;建立从硬件到软件、底层到应用层、AI模型底座到3D数据集的通用开发套件,如开源代码库、仿真环境库、开源数据集等,形成产业协同创新氛围。
刘航欣建议,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在核心算法、环境感知、精细操作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提高机器人在复杂场景中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同时,加快创新资源和资金的有效聚集,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助力技术迭代和创新型企业成长。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