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商业航天崛起为深空探测提供全新解决方案,包括轨道转移飞行器技术等。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预计达4.8万亿元,深空探测等贡献率超30%。火箭技术是商业航天时代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不锈钢火箭具有生产效率优势。未来,商业航天领域将逐渐清晰。

  界面新闻记者|马悦然

  商业航天的崛起,为深空探测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如轨道转移飞行器技术、在轨加注技术及多星拼车发射模式,大幅提升发射机会,降低成本、提高火箭发射效率。特别是“太空巴士”概念的提出,为空间运输带来了新思路。这一观点在日前举办的2025年商业化深空探测论坛上得到了广泛讨论。

  尽管前景广阔,但短期内深空探测任务难以成为主流需求,当前市场仍以近地轨道卫星需求为主。然而,商业航天行业的持续升温已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再次提及,凸显了国家对这一新兴产业的重视。

  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蓝图已逐渐清晰。短期看,市场聚焦于低轨卫星星座的需求;长远来看,则是对太阳系及宇宙空间的探索。深空探测作为人类航天活动的重要方向,是当前和未来航天领域的发展重点之一。

  据中研普华报告预测,到2029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达4.8万亿元,其中深空探测、太空采矿等新场景贡献率超30%。然而,中国商业化深空探测仍处于初级阶段,相比之下,美国、俄罗斯等国家起步较早。

  在私营企业方面,美国、俄罗斯等国的企业已开展了多项太空探索活动。中国则有政府主导的嫦娥探月工程、天问系列任务等,同时民营企业也在瞄准深空探测的万亿市场需求。

  宇石空间创始人唐文在论坛上分析称,深空探测是供给驱动型的市场。未来,火箭成本需大幅降低,发射能力需大幅提升,才能驱动市场。宇石空间专注于大运力低成本快速复用液体火箭的研发,近日宣布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中国商业火箭仍处于初级阶段,面临低轨星座市场的爆发。美国StarLink在轨数量已达7000多颗,而中国版的低轨互联网星座部署和入轨数量尚少。成本是制约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关键因素。

  唐文指出,火箭是商业航天时代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决定了这一市场的未来。火箭需满足低成本和高密度发射的需求,推动火箭技术的演进。面对超大规模的低轨星座市场,中国需要一款中大型液体火箭。

  在火箭材料方面,不锈钢火箭具有生产效率优势,成本投入约为合金火箭的五分之一。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运载火箭,是中国首款不锈钢运载火箭,预计今年完成首飞。

  此外,达晨财智董事总经理公绪华还强调了高可靠性对行业的重要性。可靠的连续成功是行业要解决的刚需问题。未来,商业航天的供给端运力将逐渐增强,衍生出卫星、太空旅游、太空科学实验等广阔市场。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商业航天仍处于技术和运营模式发展的早期阶段,未来行业将更多涉及基础设施相关的服务及其二次应用。对企业来说,商业模式非常重要,希望政府和军方能够面向民营企业开放配套采购。

  去年,中国版“星链”开始启航,两大低轨卫星互联网开启批量组网,将直接带动上游卫星制造、火箭等多个环节的发展。然而,民营火箭企业尚未实质性参与到这一发射任务中去,主要是因技术限制无法参与竞标。

  未来,新成立的火箭企业有望迅速达到星网要求,抢占大市场。中国商业航天的太空探索将围绕地球轨道进行,中期前往太阳系进行小行星探测等工作,远期是星际航行。

  随着政府对新兴产业的支持,未来3-5年内,商业航天领域的情景将逐渐清晰。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