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养老机器人引领未来:破解老龄化困局的关键
AI导读:
智能养老机器人如护理型、康复型、陪伴型等,为失能老人和残疾人带来更多可能性。随着老龄化加剧,养老机器人备受关注。国家发布政策鼓励其发展,但面临技术、政策、成本等挑战。业内建议从技术、政策、产业研用三方面着手,加快发展家庭和社区养老机器人。
养老机器人、康复机器人、智能仿生假肢、外骨骼机器人……这些智能产品的出现,为失能老人、残疾人带来了更多智能化养老的可能性。随着老龄化加剧,智能机器人备受关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带来了倡议加速发展养老机器人的提案。张云泉指出,养老问题是重大民生问题,破解“9073”困局,养老机器人或将成为关键。经过三十年的探索和完善,我国养老机器人产业逐步走向成熟,护理型、康复型和陪伴型三类产品初具雏形。
那么,养老机器人能否借助AI技术,引领养老市场进入智能化时代?何时能够真正普及,进入千家万户呢?
护理型、康复型、陪伴型机器人:精准服务不同养老需求
养老问题关乎民生和社会稳定。我国是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据民政部统计,2023年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5.4%,标志着我国已正式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为了应对老龄化挑战,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养老机器人等智能养老设备的发展。如202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广应用智能护理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智能防走失终端等智能设备。
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其中包括养老机器人等智能设备的发展。
张云泉表示,我国养老机器人产业经过三十年的探索和完善,已逐步走向成熟。护理型一般针对失能老人,康复型主要针对半失能老人,陪伴型则针对有情感交流需求的老人。在国家大力推进康复医疗建设的情况下,护理和康复机器人发展迅速。
当前我国养老格局为“9073”,即约90%老年人在家养老,依靠家庭支持;7%依托社区支持养老,拥有照料、助餐等服务;3%入住机构养老,拥有专业照护。张云泉认为,破解“9073”困局,养老机器人或将成为关键。
然而,我国养老机器人发展仍面临挑战。一方面,养老服务对精细化、个性化、安全性和便捷性要求高,养老机器人技术复杂,研发难度大。另一方面,政策资源更多地向医疗属性强的机器人倾斜,家庭和社区场景应用面临政策“冷热不均”的问题。此外,高端机器人研发及生产成本较高,部分价格超出普通家庭承受能力。
加快发展家庭和社区养老机器人
业内认为,随着老龄化加剧以及家庭结构变化,发展家庭和社区养老机器人是应对养老挑战的重要方向。
针对发展阻碍,张云泉建议从技术、政策、产业研用三个方面着手。在技术方面,布局养老机器人技术攻关项目,突破智能化和可靠性方面的技术能力。政策方面,将养老机器人纳入国家战略规划,重点支持部分地区打造产业集群,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降低产品使用门槛。产业研用方面,打造“产业研用”创新共同体,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
养老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等先进辅助产品和技术,在老年群体和残疾人的无障碍生活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技术创新,这些产品提升了老年人和残疾人的自主生活能力和社会参与度。
有代表建议,政府应加强规划引导,明确产业发展方向,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对购买智能辅助器具的消费者给予补贴,提高购买能力。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机器人研发、制造、使用全过程纳入法律保护体系。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