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全国人大代表于清明指出,我国医疗健康产业在利好政策扶持下高速发展,但罕见病防治问题备受关注。他强调需加快罕见病防治立法,加强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记者韩利明上海报道

  药品、医疗器械与民生息息相关。在系列利好政策扶持下,我国药械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速创新药械上市,推动医疗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健康中国2030”助力。然而,罕见病防治问题日益凸显,备受社会关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医药投资有限公司董事于清明指出,全球已知罕见病超7000种,我国患者超2000万,亟需社会高度关注与支持。

  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亦是重点。于清明强调,需凸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融合技术优势、制造优势与市场优势,培育新质生产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上,实现多维度创新,提升药品医疗器械供应保障水平。

  南方财经:加快罕见病防治立法有何必要?

  于清明:近年来,我国罕见病防治体系取得长足进步,但仍与国际发达国家有差距。患者数量庞大,经济负担重,亟需立法保障。江苏等地已开展地方立法探索,为国家立法积累经验。

  罕见病诊疗资源不均衡,治疗药物供应链存堵点。全球超40%罕见病药物涉及中国临床研发,但核心政策未出台,激励性不足。需国家层面立法,形成制度化支持,实现罕见病防治工作法制化。

  南方财经:加快国家罕见病防治立法工作切入点?

  于清明:一是多部门协同联动,全链条打造支持罕见病药物创新机制;二是强化“三医”联动,探索多元化保障机制;三是鼓励地方立法探索和先行先试。

  医疗器械产业: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迅速发展,去年企业数量超3万家,产值达1.26万亿元。部分中低端产品与国际水平并驾齐驱,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满足国内需求并积极出海。

  家用医疗器械市场有待开发,智能化、小型化产品需求增长。应激发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强国际合作,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升国际竞争力。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