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基金与被动基金:投资选择的权衡
AI导读:
近期,被动指数基金持仓规模首次超过主动基金,引发关于“主动还是被动”的热烈讨论。文章探讨了主动基金面临的挑战、被动基金的优势与误区,以及投资者在选择主被动基金时应考虑的因素。
近期,被动指数基金在持仓规模上首次超越了主动基金,这一变化再度点燃了关于“主动投资与被动投资”孰优孰劣的热烈讨论。
在过去,主动基金凭借其明星基金经理的“光环”以及超越市场的优异业绩,赢得了众多投资者的青睐。然而,近年来,不少主动基金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与此同时,指数投资的浪潮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转向被动投资。
面对当前的市场环境,投资者不禁要问:在买基金时,是选择主动投资还是被动投资?主动基金是否还具备投资价值?或者,像其他成熟市场一样,被动基金才是通往投资成功的“金钥匙”?
主动基金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主动基金因高昂的管理费和不尽如人意的业绩而备受争议。去年,在投资者的强烈呼吁和监管部门的指导下,主动权益基金迎来了中国公募基金史上首次大规模降费潮。然而,即便如此,主动基金的费率依然高于被动基金。
截至2024年中,投资者持有一只主动权益基金一年的平均成本(包括管理费、托管费、销售服务费、交易费、其他运营费)约为2.55%,而被动基金的平均年持有成本仅为1.03%。
从策略目标和管理方式来看,主动基金的高费率似乎合情合理。毕竟,其目标是获得超越市场平均回报的业绩,为此需要付出高昂的研究成本,基金经理也需要得到相应的报酬。然而,更高的管理成本和费用并不意味着主动管理就是投资者的最佳选择。问题的关键在于,管理团队是否实现了这一目标,是否做出了有价值的投资决策。
这也是近年来主动基金受到越来越多质疑的原因。因为几乎没有证据表明,主动基金经理能够持续做出正确的投资选择。在今年9月的市场反弹中,被动基金更是完胜主动基金,导致主动基金的一年期和三年期战胜率大幅下滑。
截至2024年10月末,仅有20%的主动基金在过去一年中战胜了同类中的被动基金;在三年的时间维度上,超过一半的主动基金业绩不敌同类被动基金,甚至有部分基金没撑过这三年就清盘了。
主动基金的价值在于基金经理的判断和对持仓的调整,但如果交易未能带来更好的收益,这一决策及随之产生的交易成本将成为业绩的拖累。基金换手率越高,投资者需要承担的交易费用就越高。据晨星估算,投资者每年给主动权益基金支付的费用中,30%是交易费用。
尽管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标榜自己是长期投资者,但数据却揭示了另一番景象。从换手率数据来看,很多基金经理在实际管理中并未践行长期投资理念。过去几年中,主动权益基金的平均年度换手率约为350-400%,即大多数主动基金每年都会将持仓全部更换3-4遍。
虽然基金经理的薪资与业绩挂钩,理论上与投资者利益更为一致,但现实情况却复杂得多。大部分基金经理的职业生涯受限于投资者对短期业绩的期待。投资者虽然将资产交给专业的基金经理管理,但往往会根据短期表现“用脚投票”,不断更换管理资金的专业人士。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的研究报告显示,短期业绩是大多数投资者买基金时最为关注的。在2015-2018年期间,短期业绩排名市场前10%的股票型基金占据了某互联网基金销售平台总销量的一半左右。
因此,基金经理们面临的短期风险和长期利益是不对称的。如果基金短期业绩不佳,投资者的不满和赎回可能随之而来,这不仅影响基金经理的考核,甚至可能导致失业。这种压力会间接影响基金经理的投资行为,迫使其在长期业绩和短期利益之间做出取舍。
被动基金: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
既然主动基金存在诸多问题,那么选择被动基金是否就能高枕无忧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被动投资之父”、先锋领航基金的创始人约翰·博格(John Bogle)对被动投资的描述。
在博格看来,被动投资的思路很简单:首先决定资产配置,然后在每类资产中选择一个编制合理、足够分散的指数来进行配置,并长期持有;同时,对任何看似能持续跑赢市场、持续赚钱的人、资产或策略保持警惕和质疑。他强调,不需要在草堆里寻找那根最尖锐的针,只需要直接买下整个草堆。
被动基金近年来的优异业绩,使得博格提倡的指数基金被更多投资者认识和接纳。然而,大多数人对“被动投资”存在认知误区——采取被动投资策略和使用被动基金来投资是两码事。
买入指数基金后进行频繁交易并非被动投资;通过投资高持股集中度、高行业集中度的行业主题指数参与题材炒作也不是被动投资;投资频繁调整成分股、再平衡和高换手的指数同样不是被动投资。
博格虽然是被动投资的倡导者,但他生前曾多次公开批判被动投资的便捷工具——ETF。ETF本质上是指数基金,设计上符合指数投资低成本、多元化、尽量跟踪指数走势的特点。但ETF最大的特点在于,它让指数基金可以像股票一样随时买卖,这大大契合了人性中追涨杀跌、频繁交易的天性,使ETF成为短期投机最好的工具。
最终结果是,普通投资者更容易陷入认知偏差的陷阱,导致不理性的投资行为,使投资更容易失败。因此,对于任何金融产品,投资前的研究和挑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确使用它们。
主被动基金的选择之道
我们要意识到,在主动基金的管理中,投资者的预期以及申购赎回行为会间接影响基金经理的投资行为;而在被动投资中,虽然选择的产品是被动的,但做出买入、卖出决策的行为是主动的。
因此,选择基金类型并非非黑即白的问题。两类基金中都有优秀的产品,也有表现不佳的产品。如何平衡二者,取决于投资者的投资理念、投资目标、投资期限和风险偏好。
在中文里,“投资”既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动词。作为名词时,投资指的是买卖的标的;而作为动词时,投资则代表付出金钱、努力、时间等以求获得回报的过程。
所有通往成功的过程都存在共性,如目标感、耐心、坚持等,投资也不例外。如果我们缺乏耐心,在投资过程中没有清晰的目标,不能抵御短期市场波动对心情和投资行为的影响,那么无论是选择主动基金还是被动基金,都很难获得成功。
投资作为一个过程,最有趣的一点在于它是完全关于个人的,是我们与外界噪音以及自己内心欲望对抗的过程。正如本杰明·格雷厄姆所说:“在华尔街成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你必须正确思考;第二,你必须独立思考。”
(文章来源:晨星)
(责任编辑:138)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