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
AI导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连续12年保持在4%以上。各地积极应对人口变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并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我国始终将教育放在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的优先位置,致力于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满足人民对教育的期望。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八大体系”,其中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占据重要地位。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已连续12年保持在4%以上,彰显了国家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坚定支持和决心。
为了持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一系列政策和文件相继出台。包括《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等,旨在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教育服务体系。同时,《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的制定,也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为教育事业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教育强国建设面临新的挑战。教育供需关系的变化将对各个学段产生递进式影响。因此,必须建立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建立预警制度,优化中小学和幼儿园布局。同时,要根据人口变化规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平衡教育资源的集中与分散,避免不均衡发展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2.0%。高中阶段教育对于提升国民素质、筑牢人才强国根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根据学龄人口变化趋势,适当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优化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布局,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
为应对学龄人口变化和新型城镇化趋势,各地积极采取措施。广东近3年来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约386万个;江西推进优化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解决了乡村学校“小而散”“空心化”等问题;河北则积极对接京津优质教育资源,建立起多个区级校际发展共同体。这些政策的落地实施,不断提升了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让更多学子受益。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