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明确2025年将围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加强立法研究,推动数智社会发展。李景虹委员建议加快制定并出台人工智能促进法,解决认知不足、法律法规滞后等问题。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潇枭北京报道3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报告明确指出2025年将围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大数据等新兴领域加强立法研究,旨在推动数智社会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景虹在今年带来的一份提案,正是聚焦于人工智能立法的重要性。他强调,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发展备受重视,早在2017年就出台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随着大语言模型的快速发展,2023年网信部门更是出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目前备案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数量已超过200个。同时,为保障数据安全和跨境流通,国家还出台了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李景虹指出,从全球视角来看,美国在人工智能的基础创新和关键技术上占据领先地位,并通过放松监管、加强出口管制等手段来遏制竞争对手。欧盟则率先推出并实施了《人工智能法》,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市场准入规则,掌握了治理规则的主导权。此外,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探索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的立法实践。

为此,李景虹建议,应将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基础性立法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加快制定并出台人工智能促进法。通过基础性立法,凝聚更广泛的共识,推动人工智能持续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造福于民。他还强调,人工智能促进法应立足于发展,推行包容审慎的监管规则,为社会各界提供最大程度的确定性和明确的预期。

李景虹进一步建议,人工智能促进法应聚焦六大方面:促进有效应用、普惠服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涵盖尖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就业保障(包括扩大职业教育和全民通识教育)、国际合作。同时,针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当前突出问题,着力解决认知不足、法律法规和政策协调滞后、优质数据供给和保障不足、知识产权保护、必要的豁免规则等基础性问题。

他呼吁,应进一步明确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加强普及教育和宣传,推动全社会深化对人工智能的理解,为技术进步和迈向数智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