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广东、江苏代表委员在两会期间热议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加强产业链协同、构建创新联合体等建议,共谋发展新篇章,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提供“双引擎”动力。

  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圆满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经济大省要挑大梁。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在要素保障、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等方面制定支持政策。围绕“经济大省挑大梁”这一重大使命任务,来自广东、江苏两个经济大省的代表委员在两会期间,从“创新”“改革”“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等方面展开了深度“对话”,共谋发展新篇章。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城华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经济大省要挑大梁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并指明其中一个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来自广东、江苏两个经济大省的代表委员,也就如何更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进行了深入讨论,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国家竞争力献计献策。

  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广东、江苏等十个省份贡献全国超六成的GDP,既是稳住全国经济基本盘的压舱石,也是经济发展结构向优、动能向新的先行者。2024年,广东“新春第一会”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离不开产业集群的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苗伟建议,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紧密连接的产业集群。特别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可以依托区域优势,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沈海斌表示,过去一年,围绕新质生产力,构建和江苏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创新体系相匹配的技术支撑体系,特别是计量和检测能力的建设,以及服务好关键技术领域,是印象最深的。

  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分党组书记、院长陈广浩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强化科技力量布局,要将主要资源部署在基础科学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前沿及颠覆性技术突破等方面。同时,强化央地协同联动,有效联合港澳科技力量,构建开放共享、人才政策互用互认、技术市场互联互通机制。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唐洪武表示,针对核心技术,将国家实验室、科研机构、一流高校、企业等集成起来,以有组织的科研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美的集团党委副书记、集团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钟铮表示,希望可以继续打造有利于企业创新和应用的环境,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广东是科技创新大省,去年研发经费支出约51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约7.7万家,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科研和生产的重要桥梁,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

  苗伟表示,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应鼓励行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表示,经济大省有条件也有责任率先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和发展,将科技创新作为破题关键,加快应用到重点产业中。

  强化两省产业链互补与协同攻关

  广东、江苏同为经济大省,一个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一个位于长三角,都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平台。两个经济大省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静瑜表示,广东产业基础雄厚、结构多元,创新资源高度集聚,具备开放与政策叠加优势。她建议,两省在新能源与新材料等方面,可以强化产业链互补与协同攻关;依托两地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共享科研设施与数据资源,推动标准制定与共性技术攻关。

  她认为,广东与江苏在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领域各具优势,建议通过产业链协同、平台共建、政策联动等举措,共同打造跨区域创新共同体,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提供“双引擎”动力。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