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如何平衡短期业绩与长期策略,拥抱“时间的玫瑰”
AI导读:
基金经理在短期规模和业绩排名压力下,面临基金持有人对短期业绩不满带来的情绪扰动,导致许多基金重仓的牛股被迫卖出。部分基金公司修改基金产品合同的存续条件,加大长期业绩权重,以平衡短期与长期策略。基金经理应淡化短期压力,做出更好的长期决策。
在短期规模和业绩排名的双重压力下,基金经理要想拥抱“时间的玫瑰”,其难度不言而喻。公募产品虽看似永续运作,但最低规模的存续条件以及短期业绩的排名压力,使得基金经理在推行长期策略时不得不面对基金持有人对短期业绩的不满情绪。这种情绪扰动导致许多基金重仓的牛股在长期的买入视角下,被短期逻辑所迫而卖出,甚至出现了产品清盘后重仓股集体飙升的无奈现象。
面对这一困境,部分基金公司主动出击,修改基金产品合同的存续条件,以保障基金经理的长期策略不被短期化所迫。同时,也有基金公司在业绩考核中加大了长期业绩的权重,力求在短期与长期之间找到平衡点。
基金经理在决策时,不仅要考虑股票本身的波动,还要应对心态起伏变化巨大的基民。基民的情绪往往比股票本身更能影响基金经理的决策。在重仓股持续杀跌的情况下,基金经理不得不担心基金短期业绩的波动,从而引发基金持有人赎回份额以及基民的抱怨。这种压力迫使基金经理在操作上多采取换股策略,以安抚投资者的情绪。
以明星基金经理张坤为例,他在2022年末“割肉”泡泡玛特后,该股票在接下来的两年内再未有新低,股价更是自2022年末一路反弹约7倍。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基金经理在短期业绩压力下所做出的无奈选择。
此外,管理迷你基金产品的基金经理或新上任的基金经理,在很多时候需要平衡短期和中长期的业绩。他们往往难以在小产品上坚持盲目提前布局,因为等待时间太长容易出现太大业绩损耗。这种压力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短期业绩的影响,从而无法拥抱“时间的玫瑰”。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一些基金公司正在通过修改基金合同的方式,尽量避免长期投资被迫短期化。同时,也有基金公司在基金经理考核上不再片面强调年度绝对收益排名、规模收入等指标,而是采取短期和长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让长期考核占更高的权重。这种改变有助于基金经理展现出真本领、做出更好的业绩。
长期来看,基金经理应该淡化来自持有人情绪的短期压力,避免长期决策被短期情绪所影响。他们应该顶住短期压力做中长期的决策,帮助基民挖掘具有长期主义价值的好公司。只有这样,基金经理才能真正拥抱“时间的玫瑰”,为投资者创造长期价值。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