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科学家成功破解肿瘤与细菌“对话”机制,首次揭示细菌抗肿瘤关键原理,为细菌治疗恶性实体瘤提供新思路。深圳合成生物产业加速发展,形成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细菌疗法研究正向临床试验推进,有望为癌症治疗带来新希望。

近日,一项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的最新研究有望给癌症治疗带来全新希望:科学家们成功破解了肿瘤与细菌之间的“对话”机制,首次揭示了细菌抗肿瘤的关键原理,为利用细菌治疗恶性实体瘤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这一发现不仅为癌症治疗开辟了新路径,也展示了科技创新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巨大潜力。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定量合成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刘陈立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肖意传研究员团队共同完成。这是定量合成生物学这一新兴学科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生动示范,标志着我国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

从国内首创“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到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式启用,再到首次揭示细菌治肿瘤关键原理,深圳合成生物产业加快集聚发展。这背后是深圳紧抓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新增长点,以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破译肿瘤与细菌间“对话机制”

癌症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其治疗手段始终是医学界的难题。传统化疗和放疗手段存在诸多局限,而合成细菌疗法作为肿瘤治疗领域的创新疗法之一,具有单剂量、非介入、广谱性及低成本易生产的特点。此次研究直接破译了肿瘤与细菌之间的“对话机制”,为细菌疗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研究团队历经8年攻关,运用合成生物技术对沙门氏菌进行理性设计和改造,构建出一种新型细菌(Designer Bacteria),让它们仅在肿瘤内部生长并释放药物。研究首次发现肿瘤在逃避免疫系统攻击过程中留下的“后门”,细菌逆向利用这一机制实现了安全、有效和精准攻击。

该研究发现,细菌通过白介素-10信号分子与肿瘤内免疫细胞进行“对话”,使巨噬细胞产生更多白介素-10,从而“定身”中性粒细胞,让细菌躲过免疫细胞的追捕。同时,细菌激发的白介素-10信号分子还“唤醒”了肿瘤内的CD8+ T细胞,对肿瘤发起猛烈攻击。这一发现为理解肿瘤与细菌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此外,研究团队还发现免疫细胞中存在一种“迟滞效应”机制,使细菌能在瘤内躲避抗菌免疫细胞的追杀,并在正常组织器官中被有效清除,从而保证了细菌治疗的安全性。

该项研究正向临床试验推进

生物制造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制高点之一,正在改变物质生产方式,实现重大革新。细菌疗法研究前景广阔,目前正处于从实验室向临床转化的关键阶段。中、美、欧等地的十余项临床试验正在探索不同菌株的可行性。

中国在以合成生物学驱动的工程菌设计、肿瘤微环境精准调控等方向已形成特色优势。目前,该研究正在向临床试验推进,有望为恶性肿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未来,医生可通过检测患者肿瘤组织中白介素-10受体的表达水平,精准筛选出适合接受细菌治疗的患者,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预计在未来5-10年内,细菌治肿瘤有望成为实体瘤治疗的“精准利器”,在个性化精准医疗和泛癌种治疗中发挥独特价值。

深圳形成合成生物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细菌治肿瘤”这一成果是深圳合成生物产业加速发展的缩影。深圳将合成生物视为未来产业之一,近年来在政策、技术成果、人才团队、基础设施和产业应用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深圳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深度融合,已逐步形成深度融合“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合成生物产业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未来,深圳将继续朝着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合成生物产业高地迈进。

(文章来源:读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