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3年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爆火,市场规模预估2024年超500亿。广东文化底蕴深厚,具备得天独厚的微短剧产业发展条件。AI技术为微短剧内容创新带来新机遇,广东或成微短剧文化新名片。

  2023年,一部名为《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微短剧爆火出圈,它讲述了一盏从大英博物馆出逃的玉壶在英国街头偶遇中国记者,并寻求帮助回到故乡的感人故事。微短剧这一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成为文化与情感传递的重要载体,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近年来,微短剧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据预测,2024年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超过500亿元,有望超越同年电影票房(425.02亿元),实现小屏市场对大银幕的超越。同时,用户规模也将突破5.76亿人,占网民总量的52.4%。此外,微短剧还直接或间接带动了64.7万个就业机会,预计2025年就业人数将持续增长。

  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原总编辑王众一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微短剧的爆发式增长为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微短剧有望成为文化出海的新名片。

  “从1895年人类首次用影像记录火车进站,到如今AI生成虚拟微短剧,微短剧正站在真实与虚拟的交界点上,其未来可能性远超我们想象。”王众一对微短剧的发展前景极为看好。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广东文化底蕴深厚,具备得天独厚的微短剧产业发展条件。王众一也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广东的舞狮文化、英歌舞文化、客家文化以及民歌“彩云追月”等特色地方文化,与微短剧结合将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微短剧:新时代的文化弄潮儿

  “微短剧的碎片化特点使其在生活场景中无处不在。与大银幕电影需要沉浸式体验不同,微短剧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刷一个片段带给观众内容爽感,这是其独特优势。”王众一指出。

  然而,微短剧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内容同质化、盗版抄袭等隐忧。碎片化的特点导致微短剧内容版权极易被搬运和抄袭,平台审核标准不一也加剧了维权难度。为此,监管部门持续推进微短剧规范发展,要求自2024年6月1日起,微短剧需按投资额分类分层审核,未经备案的作品不得上网传播。

  “微短剧的初期发展就像130年前的电影。”王众一介绍,电影诞生之初,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片长仅50秒,曾被视为杂耍。但如今,电影已成为20世纪的文化霸主。“今天的微短剧同样站在历史节点上,亟需从‘流量为王’转向‘内容为王’。”

  他认为,当前应建立‘平台自审+分类分级+快速维权’的管理体系,推动微短剧向精品化方向发展。

  同时,AI技术浪潮也在微短剧产业中掀起波澜。2024年,博纳影业推出的AI短剧《三星堆·神启》发布期间全网播放量达1.6亿,引发广泛关注。

  王众一肯定了AI技术对内容创新的价值,并认为AI与三星堆这种充满想象力的微短剧题材结合具有巨大潜力。但他也指出,AI生成的内容可能引发新型版权争议,微短剧的未来并非取代电影或长视频,而是形成独特的表达形态。

广东:微短剧产业的沃土

  作为经济和文化大省,广东省在微短剧产业发展方面具备独特的资源禀赋。

  据数字化内容营销服务商DataEye推出的《2024年微短剧行业白皮书》显示,2024年共有173家短剧平台的累计热力值突破百万大关,总热力值超过260亿。这些平台主要集中在北京、浙江和广东,其中广东地区的平台数量占据半壁江山,贡献的热力值总额占总量的近70%。

  王众一曾实地探访广东多地,对佛山、中山等地的武术文化、客家文化等印象深刻。他认为,岭南文化的“烟火气”与微短剧的“碎片化”天然契合,可以为微短剧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此外,他还提到,广东正通过打造“文化库”,挖掘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的丰富文化资源,擦亮特色品牌,推动影视文旅消费爆发式增长。这或将为微短剧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文章来源:时代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