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华东理工大学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研究,揭示光伏不稳定性机制并提出新方法,制备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强光高温环境下持续工作3670小时后仍能保持97%发电效率,为产业化应用带来希望。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被誉为“未来之光”,它不仅能够像传统电池一样发电,还具备薄如纸张、可弯曲的特性,甚至可以轻松贴附在衣物或窗户上。然而,器件的不稳定性成为了阻碍其产业化进程的首要难题。3月7日,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的清洁能源材料与器件团队,由侯宇教授和杨双教授领衔,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新型光伏不稳定性的核心机制——光机械诱导分解效应,并提出了一种创新的石墨烯-聚合物机械增强钙钛矿材料方法,成功制备出新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经过严苛的测试,团队所制备的太阳能电池创下了新的记录:在模拟日常使用的强光高温环境下,连续工作3670小时(相当于153天)后,仍能保持高达97%的发电效率。这一成果标志着同类电池的稳定工作时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长度,使得其实际应用前景大为看好。目前,该技术已初步与企业开展合作试验,一旦实现量产,建筑外墙的发电玻璃、可折叠的户外充电毯乃至为手机充电的太阳膜等创新应用都将有望成为现实。

来源:科技日报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