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绵阳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支撑,推动产业建圈强链,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目标到2027年建成四川省域经济副中心。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科技创新版图加速重构,科技创新作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在全国两会上成为热议焦点。绵阳,这座拥有深厚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底蕴的城市,正以其独特的科技创新优势,成为战略科技力量集中的代表性城市。

数据显示,绵阳现有国家级国防科研院所20家,国省级创新平台超过260个,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居全国前列。在中国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榜中,绵阳排名持续上升,连续上榜中国十大最具科技创新潜力城市。2024年,绵阳更是取得了7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历史新高,战略地位在全国创新版图中愈发凸显。

作为中国科技城建设25周年的关键节点,绵阳将如何依托其科技优势,因地制宜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四川省域经济副中心?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绵阳市市长李云。

勇挑重任,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李云表示,绵阳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坚持以科技创新先行区建设为引领,加速释放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优势,推动科技城建设取得新成效。主要做好了“三篇文章”: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支撑,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以及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在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支撑方面,绵阳深化院(校)地常态化对接,支持院所发展,保障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壮大战略科技力量。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方面,绵阳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攻克一批“卡脖子”问题,打破国外垄断,促成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在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方面,绵阳持续优化政策,引进高层次人才,举办科博会,推动科技城建设迈上新台阶。

挖掘潜力,经济大市推进产业建圈强链

作为四川第二大经济体,绵阳在推进产业建圈强链方面也有着显著成效。绵阳是四川多条产业链的主要承载地和协同发展地,通过“专班化推进、清单化管理、精准化施策”,推动产业规模突破,新增国省级产业集群,多个产业入选全省产业新赛道。

在政策供给上,绵阳针对企业需求,量身定制专属政策,覆盖技术研发、场景应用、融资支持各环节。在延链补链强链上,绵阳聚焦重点产业链,精准绘制产业图谱,通过“金融招商”“以投带引”等新模式精准发力。在场景示范上,绵阳发布多个应用场景,推动科技成果从“生产线”奔向“应用场”。

绵阳2024年GDP增速达到7%,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这得益于绵阳在政策、需求、环境三方面的精准把握和有力推动。

吹响号角,加快建成四川省域经济副中心

绵阳提出到2027年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的目标。为此,绵阳将深化科技协同创新,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加快打造百亿“首位产业”。同时,实施消费提质扩容行动,激活市场消费活力。最核心的是要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城市能级,促进“产、城、人”融合发展。

绵阳将以实际行动,分年度制定和实施重大项目、重大任务、重大平台、重大政策“四张清单”,将“施工图”变成“实景图”,为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