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聚焦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AI导读:
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展示了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包括产业规模扩大、人形机器人技术突破、AI技术广泛应用等。上海将继续优化人才环境,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人工智能产业深入发展。
中新网上海3月7日电 机器人在会场遛机器狗,机器人对阵踢足球,VR眼镜为参观者提供沉浸式体验……近日,这些曾只出现在科幻片中的场景亮相在沪举办的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引发热议,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情况也随之成为关注焦点。
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已初步形成西有徐汇模速空间、东有浦东模力社区的发展格局。自2018年以来,该产业规模从1340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5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也从183家增至380余家,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截至2024年底,上海已有约60款大模型通过备案,数量位居全国第二。
上海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抢先布局,建立了人形机器人共创平台,并揭牌全国首个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该中心在上海张江牵头建设了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首期部署超过100台异构人形机器人,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突破和落地应用。
其中,创新中心自研人形机器人“青龙”已小批量进驻训练场,开展基于人体运动数据的逆强化学习和无监督学习算法研究,旨在增强机器人运动性能,推动技术落地。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宏韬表示,人形机器人发展以创新为核心、合作为关键,上海将汇聚全球智慧,打造人形机器人技术高地。
在大模型方面,上海坚持“开源+商用”双轮驱动,已形成“1个开源基模+3个商业基模+N个垂类模型”的发展格局。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落地徐汇区,2万平方米空间已投运,吸引200余家大模型企业入驻,推动创新企业集聚式发展。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东分院院长廖运发指出,AI技术在上海各领域应用取得显著进展,上海作为全球AI焦点,坚定发展人工智能产业,通过模速空间及模力社区等方式持续孵化与培育相关产业,尤其在制造业、医疗健康、金融、智慧城市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
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为AI技术与垂类场景对接提供机会,多家企业完成垂类应用签约,通过AI企业与各类场景企业的对接,为具体场景提供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涵盖AI药物发现、金融风险管理、病例撰写、教学质量评估等多个领域。
廖运发坦言,尽管上海在AI技术发展与产业化方面具有优势,但仍面临技术创新融合、数据隐私和安全保护、人才、应用场景等挑战。为扩大国际影响力,上海正积极搭建国际合作平台。
在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上,多位国内外专家呼吁推动开源开放工作。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表示,大模型时代开源进展缓慢,相信通过上海的努力,中国团队将引领开源潮流。
近日,全球科学智能开发者社区在上海正式启动,由上海创智学院牵头,联合多家高校及科研机构,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旨在连接国内外创新者,推动上海在科学智能领域深入发展。
廖运发认为,为打造良好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上海需优化人才环境,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吸引外资企业和国际研发机构落户,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张宏韬表示,未来上海将扩大开源数据集规模,构建世界模型,攻关具身智能大模型,加速场景落地,推动技术从实训场向真实场景迁移。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