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人工智能(AI)已成为全球战略制高点。中国公司DeepSeek等在AI领域崛起,AI产业化应用方向成两会热议焦点。未来服务业被视为AI产业化应用的关键爆发点,各国竞争激烈。中国政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加快布局AI+未来服务业。

当前,人工智能(AI)已成为全球各国奋力争夺的战略制高点。随着Deepseek等为代表的中国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崛起,AI产业化应用的方向,特别是未来服务业中的应用,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

“未来服务业是人工智能产业化应用的关键爆发点。”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湘江实验室主任陈晓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需加快布局AI+未来服务业,掌握未来产业培育主动权。

据了解,陈晓红院士领衔的湘江实验室,是湖南省强化“四算一体”重大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聚焦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围绕算力、算法、算据、算网等核心要素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截至2025年1月,湘江实验室已推出19款科技创新产品,包括“轩辕”AI预训练大模型等,广泛应用于文创、智造、病理等领域。

掌握未来产业主动权

当前,世界各国在AI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美国通过推出“星际之门”计划,企图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研究领先地位,加快将基础研究优势转化为未来产业优势。

“美国AI技术与产品正呈现物理化、小型化和综合化的新特征,正逼近AI产业化爆发的临界点。”陈晓红指出。

全球范围内,AI技术的爆发式应用正聚焦未来服务业。2025年1月的全球消费电子展(2025CES),近60%的专题报道和讨论集中于AI驱动的未来服务业。

内容、娱乐、营销和广告成为AI应用创新的热点,涵盖数字健康、生活应用、游戏、电子竞技、体育、健身、旅游、金融等未来服务业新形态。

在此背景下,陈晓红认为,我国应以更前瞻的视野加速布局AI+未来产业。

“调研发现,未来服务业是AI产业化应用的关键爆发点,本质为AI驱动的现代服务业变革。”陈晓红强调,在激烈国际竞争中,我国需加快布局AI+未来服务业。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结合数字技术与制造、市场优势,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

同时,报告提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建立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等。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表示,国家正部署产业赋能、终端应用、场景培育等工作,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

这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和产业应用迎来重要机遇。

布局开源创新生态

为加快布局AI+未来服务业,陈晓红提出多项建议。

她建议,面向未来产业,提前布局通用人工智能领域的开源创新生态体系,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强化大模型训练、具身机器人、芯片设计等关键领域科技攻关。

同时,建议催化普及DeepSeek等国产通用大语言模型的商业应用,鼓励企业接入构建本地应用模块,建立人工智能战略协商机制,构建国际开源创新生态体系。

在场景培育方面,陈晓红表示,应推进“AI+”未来服务业的业态与场景创新,布局AI+机器人、AI+能源转型、AI+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

她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明确“AI+”赋能路线图和时间表;二是推进技术探索,实施专项科技行动;三是建设生态创新体系,支持国内大语言模型向行业场景渗透;四是攻关行业AI+应用关键共性技术,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便利化赋能应用。

人才和资本的汇聚,将加速我国抢占AI高地。

陈晓红还建议,引导社会资本进入“AI+”未来服务业,培育耐心资本,鼓励产业基金吸引投资;给予税收减免优惠,完善运行机制。同时,创建“AI+”创新示范区,建设数据共享平台,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