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达3.6万亿元,实际增长8%,反映出我国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的决心。多位代表委员表示,要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同时,浙江、合肥等地的科技创新成果显著,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成为趋势。

  2024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3.6万亿元、实际增长8%”,5日提请审查的《关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计划报告》)中的这组数字,折射出我国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的决心与底气。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发力点。

  多位代表委员表示,要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强化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研发投入的加强带来了显著的创新成果。

  报告中首提“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体现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同时,“产业升级有新进展”“创新能力有新提升”等数据,也真实写照了我国科技创新的成果。与政府工作报告高“含科量”相对应的,是《计划报告》中的高“含金量”数据: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3.6万亿元、实际增长8%”。

  “十四五”规划提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的目标,事实上,“十四五”以来,我国研发投入强度不断加大,达到并超越了7%的预期增长目标。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近期,宇树科技、Deepseek等企业频频出圈,浙江的科技创新成果备受瞩目。浙江省科技厅厅长高鹰忠介绍,2024年浙江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18家,新增重大科技成果110项。在合肥,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建立了稳定的资金支持机制,近5年财政科技投入超千亿元。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伊利集团正在探索以科技创新摆脱传统增长路径,打造更加高效的产业链。合肥的新型研发机构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板块,已共建各类新型研发机构54家。

  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根基,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并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赛道。万事利集团已率先开始探索人工智能在丝绸行业的应用。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需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华为已开始探索与高校合作,打造可持续发展的计算产业生态。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