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彰显蓬勃创新活力。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围绕如何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积极建言献策,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旨在构建匹配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推动高质量发展。

“上天入地下海”的一系列大国重器密集亮相,国产大模型、机器人风靡海内外,这些科技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彰显了中国日益蓬勃的创新活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动下,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围绕如何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积极建言献策,成为热议话题。

基础教育:注重个性发展,激发创新潜能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刘希娅表示,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的起点,对学生未来发展影响深远。她建议优化拔尖人才识别、培养及选拔机制,构建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创新潜质发展的学习生态,帮助学生保持热爱、兴趣、好奇心等品质,让学生充分发展,自然“冒尖”。同时,要加强支撑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研究,构建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开设丰富多样的社团,推进科学素养培育“沃土计划”。

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适应新兴产业需求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当前,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导致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存在差距。针对此问题,代表委员们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与新兴产业对接,优化职业教育培养机制。职业院校应提高办学能力,通过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高等教育:跨领域跨专业,培育交叉学科人才

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赛道,多所高校正在积极布局,为新兴产业培育更多后备人才。创新愈发依赖多行业、多学科融合,这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代表委员们认为,高校应更加注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原创能力的人才,特别是交叉学科人才。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掌握人工智能时代所需要的能力。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