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成经济高频词,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AI导读:
新质生产力成为经济工作高频词,AI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不断涌现,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打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推动产业升级和动能提升。
去年以来,新质生产力成为经济工作的高频词,AI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国产原创药等不断涌现,在国内应用如火如荼,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巨大反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国内产业升级,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已被列为2025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紧密结合,大力支持大模型的广泛应用,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
针对今年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具体举措备受关注。3月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表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聚焦“资金、人才、生态”,全力抓好三个重点。
在资金方面,将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郑栅洁透露,将组建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带动地方资金、社会资本近1万亿元,聚焦硬科技、坚持长周期、提高容错率,通过市场化方式投向科技型企业。同时,完善并购重组、份额转让等政策,鼓励发展并购基金,为创业投资提供畅通的退出渠道,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推动技术链、产业链、供应链的市场化重构。
在人才方面,将持续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紧缺科技人才的培养,打造一批战略科学家、优秀企业家、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在生态方面,将持续打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出台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措施,构建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完善包容审慎监管,营造充满活力、守正创新的良好环境。
郑栅洁强调,新质生产力正在全面改造我们的生产方式和改变生活方式,深刻影响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技术突破、产业升级、动能提升三个方面不断加快。
去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16.3%和34.6%,机电产品出口总值占比接近60%,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产业链加速向中高端发展。
近期,高科技产品不断涌现,科技成果加速从“书架”向“货架”转化,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加大,创新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也成为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全国人大代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劲松建议,专门设计“人工智能+工程学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工信部原副部长王江平指出,地方应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要素,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