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一年来,新质生产力热潮涌动,正加速赋能各行各业。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谋“新”重“质”,关键在于创新驱动,特别是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发力。同时,注重科技成果的落地应用,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能。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是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首要工作任务。

  一年来,新质生产力热潮持续涌动,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新兴产业开辟新赛道,未来产业勇闯“无人区”。新质生产力正加速赋能各行各业,推动中国经济迈向新高度。

  “新”与“质”是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核心。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谋“新”重“质”,这是生产力发展的新趋势和要求。

  谋“新”,关键在于创新驱动。政府需加强统筹指导,优化赛道布局,强化制度供给,促进协同联动,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等多个方面发力。特别是要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领域,集中资源突破“卡脖子”技术,抢占制高点,把握主动权。

  同时,持续推进新产品的研发推广,加快打造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化为代表的新业态,推动新模式的形成,为产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

  重“质”,则体现在科技成果的落地应用和价值转化上,将科技创新势能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能。为此,需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构建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此外,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性工程,需保持定力,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将“路线图”变为“施工图”“实景图”。

  当前,新质生产力已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未来,各方仍需加力突破,谋“新”重“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创新动能。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