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出台新规规范AI教育教学使用
AI导读:
上海交通大学出台新规,规范教育教学中人工智能的使用,划分为四种类型,并明确违规责任。旨在打造新生态,防范技术风险,鼓励师生探索AI使用方式,关注学生差异化和学术诚信。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出台新规,规范教育教学中对人工智能(AI)的使用。新规将高等教育教学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划分为四种类型:禁止使用、有限使用、鼓励使用、开放使用。对于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中使用人工智能出现违规的现象,学校将追责。
上海交大推动“AI+教育教学”以来,此次新规明确AI使用边界,旨在打造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互动新生态,同时防范技术风险、教育分化、算法歧视、隐私泄露等问题。
学校鼓励师生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探索AI在高等教育中的使用方式,并围绕“让每个学生更优秀”的育人理念。学校还将定期评估使用情况,确保技术应用辅助教学目标。
人工智能应用设四种类型
上海交大新规将高等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应用划分为:禁止使用、有限使用、鼓励使用、开放使用。高风险场景将推“AI应用禁止清单”,低风险或高共识场景将鼓励使用,趋近零风险场景将开放使用。
对于高风险场景,学校将推出禁止清单,并及时更新公开。对于存在风险的场景,将结合风险评估和师生意见,设置约束条件,并定期开展再评估。
鼓励使用的AI工具需通过备案流程,确保符合教育教学目标、伦理规范和技术可靠性要求。开放使用的AI技术应具备普适性和公平性,广泛惠及师生。
对于师生分歧场景,可引入仲裁或复议机制,由学校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改革治理委员会牵头,结合技术评估、风险分析和教育目标进行仲裁。
教师是AI+教学设计的责任人
新规明确,教师是AI+教学设计的第一责任人,必须遵循四类AI技术的使用原则。违规使用未备案或存在风险的AI工具,学校将追究责任。
鼓励教师在教学材料生产、个性化教学、学习进程跟踪等场景中,合理使用AI技术,提升教学质量,关注学生自主性和获得感。
同时,教师需关注学生差异化需求,公开说明AI工具使用范围和引用模板。
学生需遵循学术诚信等原则
学生应了解AI使用的具体场景,合理选择AI工具,构建良性人机协同新常态。
学生在课堂学习、作业反馈等环节,必须遵循教学计划、知识产权等法律法规和学术诚信要求。违规行为将受追究。
学校提供AI课程和资源,鼓励学生参与AI创新改革、学术研讨和公益活动,探索多学科“AI+”范式。
学校成立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改革治理委员会,涵盖各领域代表,确保高效运作。各教育教学单位成立治理小组,促进集体共识。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