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3月4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采用全球首例微创脑脊接口技术,成功帮助完全截瘫患者恢复站立行走。该技术旨在重建或恢复神经功能,我国有374万脊髓损伤患者有望受益。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已发布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方案,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俞金旻)3月4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获悉,全球首例微创脑脊接口技术成功帮助截瘫患者两年后重新站立行走,这是医疗健康领域的重大突破。

  “抬腿、迈步、站稳了!”在8个摄像头的记录下,林先生扶住助行器,缓缓抬起腿。他曾被宣判“永远站不起来”,此时正用双腿踏出逆转命运的脚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多学科团队紧密合作,采用革命性的微创脑脊接口技术,成功实现了全球首例完全截瘫患者恢复站立行走的奇迹。

  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我国有374万脊髓损伤患者,全球则近2000万。该技术的研发团队正致力于创新与优化,确保脑脊接口技术能够长期、稳定地为患者提供可靠的治疗支持,助力更多患者重新站起。

  脑脊接口与脑机接口技术紧密相连,都属于大脑与外部设备连接的前沿科技。脑脊接口专注于连接脑部和脊髓,通过植入电极芯片搭建“神经旁路”,旨在重建或恢复特定的神经功能。而脑机接口则实现人类意识与大脑活动与计算机等设备的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控制。汉鼎智库报告显示,医疗健康是脑机接口最大的市场应用领域。

  2025年1月,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了《上海市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方案(2025-2030年)》,标志着国内又一城市在脑机接口领域的布局。北京此前也已发布相关行动方案。

  根据《方案》,2027年前将实现高质量脑控,半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在国内率先临床应用,侵入式脑机接口研发取得突破,构建脑机接口创新生态。计划培育5家以上具有核心技术与产品研发能力的自主创新企业,以及10家以上产业链骨干企业。至2030年,脑机接口产品将全面实现临床应用,打造全球创新高地,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

  同时,《方案》鼓励企业面向康复、教育、娱乐等领域,开展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研发与产业化,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在新技术上形成突破,探索脑脊接口等新赛道。

  截至发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已完成三例手术,患者正在接受进一步康复治疗。

(文章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