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加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AI导读:
亳州凭借中医药优势,致力于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构建起全产业链条。通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亳州中医药产业国际化进程加速,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出口业务扩展到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亳州还明确打造“4+6”产业集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华北平原南端,有一座既年轻又古老的城市——亳州。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凭借中医药这一独特优势,在时代的浪潮中书写着跨越千年的传奇,被誉为“华佗故里”,承载着1800余年中医药文明的基因。当长三角一体化的东风吹拂皖北大地,这座四省通衢的枢纽之城乘势而上,紧抓机遇,将“世界中医药之都”的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如今,亳州正以全球最大的中药材交易中心为支点,构建起从田间药圃到国际市场的全产业链条,用“药不到亳州不齐”的底气,向世界递出一张独具特色的“健康名片”。
全国人大代表、亳州市市长秦凤玉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亳州聚焦创新政策、创新人才、创新主体、创新服务等维度,打造一流创新生态。通过建立科技领军企业遴选机制,“一企一策”培育科技领军企业。聚焦“4+6”产业集群,筛选招引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辐射能力强、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以及科技含量高的“瞪羚”“独角兽”企业。谋划建设亳州科创中心,争创1-2家顶尖孵化器,不断解决创新链、产业链“相望难相见”的问题,推动中医药等产业转型升级。
“长三角一体化是亳州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秦凤玉表示,亳州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充分发挥四省交汇、左右逢源等优势,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主动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链接苏浙地区协同发展,全面实施“六一战略”,全力当好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上进生”。
在推动中医药产业国际化方面,亳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文化、产业、开放三个方面。亳州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底蕴厚重,中医药发展史超1800年,明清时期已经是全国中药材集散地。悠久的中药材种植、加工、贸易历史,为亳州带来了独特文化符号和国际认知基础。亳州协同发展中医药、食药同源大健康、草本美妆三大领域,产业链条覆盖种子种苗组培繁育、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颗粒剂生产、中药材流通、中医药科研、中医药文化传播等各环节,2024年产业规模达2102.6亿元,同比增长11.9%。打造多元的开放平台为国际化按下“加速键”,连续举办40届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中药材出口业务扩展到9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围绕中药材商贸流通全链条,建立覆盖市场建设、产品质量、技术支撑、衍生服务、国际对接5个方向的标准体系,新制定一批标准并推动应用。推动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改革,完善中药材市场信用监管系统,健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归集公示机制,营造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良好氛围。亳州正在积极打造更具特色的亳药品牌,启动实施品牌强市战略和品牌赋能行动,支持中医药企业知识产权发展、商标品牌建设,打造“百药联盟无假货、无欺诈”品牌。
亳州深入落实中央、省对地方发展的定位要求,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明确打造“4+6”产业集群,这既是对传统优势产业的深耕细作,也是面向未来发展的战略之举。四大传统支柱产业挑大梁,亳州发挥“药酒农旅”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中医药及大健康、绿色食品、文化旅游3个千亿级产业和500亿级的白酒及保健酒产业,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本盘。同时,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轻纺服饰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六大新兴产业。
在狠抓四大传统支柱产业的同时,2024年六大新兴产业中有五个产值突破百亿,合计产值786.9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6.8%,涌现出繁枫真空、鸿路钢构、伯希和、翰联色纺等一大批规模大、效益好、发展快的潜力企业,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亳州全力当好“上进生”,做实精准招商。深入研究本地产业和沪苏浙区域资源,绘制重点区域招商作战图、产业链全景图、招引目标企业图谱、行业商协会图谱,组建招商工作组,开展驻点招商,实施挂图作战,精准招引沪苏浙区域优质项目落地。2024年,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加快推进,全年招引落地沪苏浙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65个,总投资689亿元。
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成为亳州的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亳州将抢抓机遇、扬亳之长,以产业链协同为核心抓手,推动与沪苏浙城市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共赢”产业协作新格局。交通互联进一步深化,产业融合方面,高标准建设皖北承接产业集聚区,围绕“4+6”产业集群,结合产业图谱,在沪苏浙地区开展精准招商,吸引长三角重大项目落户亳州。
亳州着力构建跨区域创新生态,加快推动创新、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耦合,深化与沪苏浙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发挥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亳州分中心作用,新建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研发平台。加强与上海中医药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研发、创新、中试平台,重点支持中药新药、医疗器械研发生产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联合攻关。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