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聚焦民企融资“最后一公里”
AI导读:
近日,多部门联合召开金融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执行好金融支持民营经济25条举措。民企贷款余额持续增长,但融资仍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专家建议健全增信制度、改善考核机制、加强业务创新,确保政策红利转化为民企获得感。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力军,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民营企业座谈会的召开,如何提升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力度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全国工商联、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联合召开金融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要执行好金融支持民营经济25条举措,进一步畅通股、债、贷三种融资渠道,加大金融资源投入,深化民营企业金融服务。
自2023年中国人民银行推出“金融支持民营经济25条举措”以来,民营企业贷款增速显著提升,定向支持成效显著。然而,《中国经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民企融资在实践中仍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
业内人士指出,政策细化应聚焦于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的动态平衡,金融系统需进一步创新工具、精准施策,确保政策红利切实转化为民营企业的获得感。
民企贷款余额持续增长
智慧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肖要林表示,2024年明显感受到金融政策对科技公司的支持力度加大,资本方更看重技术价值和未来市场空间。
央行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民营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2.6%,2024年6月末民营贷款余额约71.8万亿元,同比增长9.0%。此外,绿色、科创、普惠贷款余额均实现快速增长。
一家股份行高管透露,该行2024年专门发布了助力民营经济的相关贷款计划,优先支持先进制造业,开通绿色通道,加快审批速度。2025年1月该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
在债券融资渠道,2024年民企共发行各类债券8941亿元,尽管规模较2023年略有下降,但降幅已大幅收窄,融资缺口逐年缩小。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执行总监于丽峰认为,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和民企信用风险出清进入尾声共同推动了民企债券发行降幅收窄,有望在2025年实现正增长。
强化企业“获得感”是关键
落实“金融支持民营经济25条”的本质是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提出,要建立常态化银企交流沟通机制,提升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效率。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民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仍面临“最后一公里”问题。
多位企业负责人表示,金融机构对研发投入型科技企业的授信方式需进一步创新,科技金融政策还有待细化。
于丽峰指出,民企多处于竞争性行业且规模相对较小,信用风险相对较高,而投资者整体风险偏好较低。未来,可通过加大增信工具支持力度、创新产品类型、引入高风险偏好投资者等方式促进民企债券融资进一步畅通。
此外,央行发布的报告显示,普惠小微信用贷款仅占普惠小微贷款的23.7%,表明还需继续推进金融机构落实普惠金融任务,加强金融创新。
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已成为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在数字化过程中,仍存在企业数据不全、统计口径不一等问题。
针对如何打通民企融资的“最后一公里”,专家建议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改善金融机构内部考核机制和信贷管理机制、加强业务创新,开发适合民企的信用类融资产品。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