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7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本月内第二次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操作量2000亿元,中标利率下调20个基点至2.3%。此次操作采用利率招标方式,旨在满足金融机构中长期资金需求,并凸显7天期逆回购利率作为基准政策利率的地位。

7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再度出手,于本月内第二次实施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规模达到2000亿元,并首次明确采取利率招标方式,中标利率定为2.3%,较前次操作下降了20个基点。这一举动再度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MLF操作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其采用的利率招标方式也颇具新意。这种方式允许参与机构在投标时选择多个利率,从而更真实地反映资金市场的供需状况。从实际效果来看,MLF利率的适度下行,有效地缩小了与同业存单等市场利率的差距。

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数据显示,截至昨日收盘,AAA级同业存单一年期利率已显著下降至1.93%,与当前MLF利率的差距缩小至约40个基点。这一变化无疑进一步提升了MLF的市场吸引力。

此外,就在7月22日,央行还发布了公开市场业务公告,宣布即日起将7天期逆回购操作改为固定利率、数量招标方式,操作利率也下调了10个基点至1.7%。同时,SLF利率也联动下调,隔夜期、7天期和1个月期分别下调10个基点至2.55%、2.70%和3.05%。

这一系列政策调整,显然并非孤立事件。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指出,本次MLF利率调整,与7月22日的SLF利率下调一样,都是央行7天期逆回购利率下调后的政策利率体系联动调整。而MLF利率下调幅度超出7天期逆回购利率,则主要源于此前MLF利率偏高,与同业存单等市场利率的利差不断扩大,导致商业银行需求不足。

温彬还表示,随着7天期逆回购利率的下调,SLF利率、LPR报价、存款利率以及MLF利率均出现了调整,这进一步凸显了7天期逆回购利率作为基准政策利率的地位。尤其是本次MLF操作安排在LPR报价之后,更是进一步淡化了MLF的政策利率色彩,表明在新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之下,由短及长的利率传导关系正在逐步理顺。

那么,为何央行要在月内二次开展MLF操作呢?分析人士指出,这主要是为了满足金融机构的中长期资金需求。随着月末的临近,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需求明显增加,货币市场利率也面临一定上行压力。因此,央行选择在此时加码MLF操作,以稳定市场预期和流动性。

数据显示,7月25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涨跌互现,但整体仍保持在较低水平。同时,部分MLF参与机构的交易员也表示,他们在此次需求报送中已前瞻考虑了下个月的到期量以及央行可能的卖出国债操作。这进一步证明了央行在流动性管理方面的前瞻性和精准性。

展望未来,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深入和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的转型,MLF操作可能会呈现出“重量不重价”的趋势。央行已经将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并有望在未来成为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的主要工具。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MLF操作仍将是调节银行体系中长期流动性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

同时,随着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商业银行市场化定价能力的增强,预计未来存款利率将全面启动新一轮下调。这将有助于稳定银行净息差并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

总的来说,近期一系列降息政策组合拳的落地不仅释放了稳经济的信号、助力提振市场信心;还进一步明晰了未来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并有助于不断提升调控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经济新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