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新质生产力”作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引发热议。自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来,我国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领域取得显著突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的智慧碰撞与相关政策红利或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缴翼飞北京报道

  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新质生产力”作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持续引发热议。自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来,我国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体制机制改革等领域取得显著突破,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作为“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今年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将深刻影响中国经济的质效跃升。从智能制造到区域协同,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的智慧碰撞与相关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或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强劲动能。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路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黄群慧表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载体。基于技术成熟度,可以将产业体系分为未来产业、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其中未来产业最具不确定性,但具有战略决定性。

  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方面,智能制造、智能产品日新月异,绿色生产力蓬勃发展,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领跑世界。传统产业也在持续推进改造升级,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指出,传统产业必须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提升生产效率和营销能力。

  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我国正在培育更多新赛道,如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等。赛迪研究院无线电管理研究所副所长李艺铭表示,未来产业如量子科技、生物技术将持续实现突破,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以人形机器人为例,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在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帮助制造业解决劳动力成本上升、专业工人不足等问题,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发展。

  在因地制宜发展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表示,要防范盲目发展导致的同质化竞争问题。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魏琪嘉指出,必须防止“一哄而上”的竞争,保持价格信号灵敏,实现资源有效配置。

  赛迪研究院调研发现,部分地区在未来产业布局中存在基础研究薄弱、高端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可能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各地应立足自身基础条件和特色优势,明确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完善产业链条,打造特色产业链。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