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气象部门积极开展气象早期预警实践,形成中国模式并获国际认可。通过递进式气象预报预警服务、科技创新等手段,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同时,中国将气象早期预警中国方案推广到全世界,与世界各国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2月24日至3月1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十二次全会在浙江省杭州市成功举办。会议期间,参会的130余个国家的IPCC成员国政府代表、有关观察员组织和国际组织代表对浙江、上海、重庆、广东多地的气象早期预警实践进行了调研,纷纷点赞中国早期预警实践经验,称其为“全球典范”。这一活动不仅提升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也彰显了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努力。

近年来,我国气象部门积极开展气象早期预警实践,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预警先行、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早期预警中国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在国内取得了显著成效,还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各国合作,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气象早期预警:防灾减灾的坚实防线

去年8月,辽宁省葫芦岛市遭遇极端天气,但由于启动了递进式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工作机制,成功应对了此次极端天气过程。这一机制通过提供时效逐步缩短、空间不断精准、内容更具针对性的无缝隙预报和精细化预警,大大提高了预警命中率。

目前,所有省份均已开展递进式气象预报预警服务、气象高级别预警“叫应”等服务机制,这些措施有力地筑牢了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气象早期预警的不断取得成效,离不开气象科技创新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空天立体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自主研发了气象“芯片”数值预报模式。这些硬核装备和技术有力支撑了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中国气象早期预警模式获国际认可

中国先进的气象预报预警实践经验以及系统,获得了世界气象组织副秘书长柯·巴雷特的高度评价。她认为中国的实践经验值得在世界气象组织会员中推广。目前,中国气象早期预警系统和标准已在多个国家落地,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

此外,我国还与多个国家合作开发云端早期预警系统,并牵头承担世界气象组织的相关项目。这些合作不仅提升了我国在全球气象领域的影响力,也为全球防灾减灾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技术分享、人才培训等方面,我国气象部门也在不断打开国际合作新局面。通过举办培训班、提供奖学金等方式,与世界各国共享气象科技成果,共同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中国方案展现大国责任担当

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我国将气象早期预警中国方案推广到全世界。在多个国际会议上,中国都积极倡导加强气象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此外,中国还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早期预警旗舰项目,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定制化的云端早期预警系统和技术支持。

IPCC主席吉姆·司吉和秘书长阿卜杜拉·默克希特都对中国在气候变化治理中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中国是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关键词:气象早期预警、气候变化、国际合作、防灾减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