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民营经济与创新:大湾区探索高水平对外开放新路径
AI导读:
广东作为民营经济大省,登记在册经营主体突破1900万户,民营经济贡献巨大。大湾区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领域有优势,政府加大对中小民营企业支持。广东探索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大湾区与东盟合作,打造示范区。
开年,“杭州六小龙”意外出圈、Deepseek火遍全网、宇树科技登上春晚,一系列热搜再次印证了民营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作为民营经济大省,广东是全国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2024年,广东省登记在册经营主体突破1900万户,稳居全国第一,其中民营经济主体占比高达96.48%,贡献全省50%以上的GDP、60%的税收、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和80%的新增就业。今年2月,广东成立了民营经济发展局,全方位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当前,民营企业面临创新和出海两大发展主线。
围绕这些问题,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工商联常委、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会长王理宗。他认为,要抢占未来产业全球先机,必须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他期望广东在出海方面,加快探索“单一电子窗口”“东盟版负面清单”等,将大湾区同东盟的合作打造成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示范区。
南方财经:近段时间,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爆火。粤港澳大湾区在这个赛道有哪些优势?如何抓住这波机遇?
王理宗:人工智能产业需要数字经济基础和软件开发能力。大湾区的数字经济引领中国,广东软件产业规模庞大。大湾区有丰富的国际合作经验,未来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广泛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吸收国际一流AI人才,鼓励大湾区企业在海外设立研究机构。
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型、创新型、战略型、未来型中小企业的支持。以深圳为例,其形成了创新基因的“代际传递”,在中国科技迭代的各个时期都有领军企业涌现。
这种创新“遗传基因”更为可贵,得益于深圳良好的生态链,包括研发、生产、城市品牌IP塑造、物流等配套,以及政府和商协会搭建的平台和渠道。大湾区未来还会有更多领军企业腾飞。
要进一步加大对中小民营企业,尤其是创新企业的支持。资源应更多倾向融资、开拓市场艰难的中小企业。同时,要对新兴产业形成全生态支持,营造鼓励创业的氛围,为初创企业保留生存空间。
南方财经:你为何长期关注高水平对外开放,尤其是大湾区与东盟的合作?
王理宗:粤港澳大湾区对外经济贸易和投资活跃,拥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制度优势。广东应发挥示范作用,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高地。中国和东盟连续五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双方合作互补性强、潜力巨大。可探索将大湾区同东盟合作打造成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示范区。
南方财经:大湾区与东盟合作有哪些堵点?如何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样板?
王理宗:要打造规则、贸易、金融三位一体的制度型开放体系,参与规则、标准制定,提升对外经贸价值。可探索建立“东盟版负面清单”,支持香港联动东盟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设立绿色金融合作中心。加强贸易便利化,建立大湾区—东盟“单一电子窗口”,促进标准互认和移动支付系统建设。
同时,充分发挥商协会在搭建平台方面的作用,为大湾区与东盟企业合作构筑良好平台。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关键词:广东民营经济、大湾区、中小企业、高水平对外开放)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