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环境企业面临海外市场机遇,但仍处起步阶段。多位行业领袖指出,应注重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出海。环境企业正积极布局海外市场,中标信息频传,但仍需克服技术转化、国际化竞争等挑战。

  全球化浪潮下,海外市场为中国环境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多位环境企业家和行业分析师指出,目前中国环境企业出海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应着重于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出海,以抓住更多机会。

  在28日召开的2025环境企业家媒体见面会上,主题为“拓展环境产业增量市场,探寻海外新机遇”。环境商会会长、清新环境总裁李其林表示,环境产业正面临挑战,传统基建市场饱和,生态环境工程类投资预计下降30%,技术转化效能不足,高端设备国产化率低,国际竞争加剧。因此,环境企业正积极布局海外市场。

  近年来,环境企业出海步伐加快,中标信息频传。例如,北控水务中标塞尔维亚污水处理EPC项目,中信环境技术中标中国石油(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项目,清新环境与东方电气集团国际合作有限公司签署越南电厂脱硫岛设备采购合同等。尽管出海热度上升,但总体规模仍不够大,部分企业已回撤。

  金科环境董事长张慧春指出,环保行业过去出海企业不多,近两年才进入增量市场,因国内竞争激烈,企业开始寻找海外市场,但尚未形成强大力量。

  北控水务集团副总裁冒建华介绍,北控水务出海经历了三个阶段:2008-2016年资本出海,收购海外资产;2019年后技术和产品出海;同时,培养海外本地化人才,推动产品标准出海,使出海变得更加容易。

  中兰环保董事长葛芳表示,企业在出海时充满信心,不低价竞争,而是先帮助东南亚等国家建立环境治理规则和标准,再推动项目。

  益普索中国董事长兼CEO刘立丰认为,全球市场欢迎中国环境企业出海。当前,全球ESG概念加速落地,为中国环境企业提供了良好机遇。东南亚国家是中国环境企业出海的桥头堡,产业升级带来大量环境治理需求。

  青山研究院评论称,中国环保企业出海已成为必然趋势。经过40多年发展,中国环境企业在水处理、固废处理等领域形成国际竞争力,得益于完整产业链和低廉生产成本,具有明显成本优势。

  此外,国内工业数字化、物联网也成为中国环境企业的优势。数字化手段提高运营效率、优化管理流程、增强市场竞争力。

  李其林建议,环境企业应“协同出海”,以产业链协同方式介入,发挥环境商会作用,跟着央企“随船出海”,降低风险。

  刘立丰建议,长期规划,循序投资。出海是中长期战略选择,需制定上限和下限,确保业务饱和时及时调整,遇到困难时及时止损。

  中国环境企业出海的优势在于技术和创新,物联网技术、AI技术可实现远程监控,优化运营效率。了解用户需求、行业习惯、竞争态势、产业链配套等是成功出海的关键。

  “中国企业出海的下一站,是考验耐力和智慧的马拉松。唯有坚持长期主义,通过技术深耕、金融创新和本土融合,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刘立丰总结道。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