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环境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下积极出海,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应注重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出海,以寻求更大突破。多位企业家和行业分析师指出,环境企业应制定长期规划,循序投资,通过技术深耕和本土融合,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全球化浪潮下,海外市场为中国环境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多位环境企业家和行业分析师指出,当前中国环境企业出海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环境企业应着重于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出海,以寻求更大突破。

  在今日(28日)召开的2025环境企业家媒体见面会上,主题为“拓展环境产业增量市场,探寻海外新机遇”。环境商会会长、清新环境总裁李其林表示,环境产业正面临传统基建市场饱和、技术转化效能不足等挑战,国际竞争加剧促使产业加速升级。他强调,环境企业近年来积极布局海外市场,中标信息频传,但总体来看,出海规模仍不够大,仍处于初级阶段。

  李其林举例说,北控水务、中信环境技术、清新环境、金科环境等企业均在海外市场取得重要进展,通过供应商合作、投资建设及海外并购等方式出海。然而,尽管出海热度上升,但整体量仍有限,部分企业甚至回撤。

  金科环境董事长张慧春指出,环保行业过去出海企业较少,但近年来随着国内竞争加剧,环境企业开始积极寻找海外市场。然而,这只是趋势,尚未形成强大力量。

  北控水务集团副总裁冒建华分享了北控水务出海的三个阶段:从资本出海到技术和产品出海,再到本地化人才培养,逐步推动出海变得更加容易。

  中兰环保董事长葛芳表示,中国环境企业出海时充满信心,不会低价竞争,而是先帮助当地建立规则和标准,再推动项目。益普索中国董事长兼CEO刘立丰认为,全球市场非常欢迎中国环境企业出海,当前全球ESG概念加速落地,为中国环境企业提供了良好机遇。

  刘立丰还指出,东南亚一些国家是中国环境企业出海的桥头堡,当地产业升级带来大量环境治理需求。同时,青山研究院评论称,中国环保企业出海已成为必然趋势,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环境企业在水处理、固废处理等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

  此外,中国环境企业还具备成本优势和技术创新优势,特别是在数字化领域的发展,为环保企业提供了丰富的技术资源和应用场景。李其林强调,环境企业出海最好是“协同出去”,以产业链协同的方式介入,发挥环境商会的作用,跟着央企“随船出海”。

  刘立丰建议,环境企业出海应制定长期规划,循序投资,坚持长期主义,通过技术深耕、金融创新和本土融合,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