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企业出海:产业链协同拓展海外市场新机遇
AI导读:
中国环境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下迎来海外机遇,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多位行业领袖指出,企业应注重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出海,共同把握广阔市场空间。近年来,环境企业积极布局海外市场,中标项目频传,但仍需克服诸多挑战。
全球化浪潮下,海外市场为中国环境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多位环境企业家和行业分析师指出,当前中国环境企业出海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企业应着重于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出海,共同把握海外市场的广阔空间。
28日举行的2025环境企业家媒体见面会,围绕“拓展环境产业增量市场,探寻海外新机遇”的主题展开讨论。环境商会会长、清新环境总裁李其林坦言,环境产业正面临严峻挑战,传统基建市场趋于饱和,今年生态环境工程类投资预计下滑30%,技术转化效率有待提升,高端设备国产化率不足50%,国际竞争加剧促使产业加速转型升级。
李其林介绍,近年来,环境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中标项目频传捷报。北控水务中标塞尔维亚污水处理EPC项目,中信环境技术赢得中国石油(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项目,清新环境与东方电气集团国际合作有限公司携手签署越南那阳二期电厂脱硫岛设备采购合同,金科环境与土耳其水务公司达成合作协议,瀚蓝环境收购泰国垃圾焚烧项目,中兰环保成立海外事业部,加速布局海外市场。
李其林强调,环境企业出海方式多样,主要包括供应商合作、投资建设及海外并购。尽管出海热度不断攀升,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有待扩大。部分企业在尝试后选择撤回,付出了学费。
金科环境董事长张慧春同样表示,环保行业过去出海企业数量有限,近两年随着国内竞争加剧,企业开始积极寻找海外市场,但这一趋势尚未形成强大力量。
北控水务集团副总裁冒建华分享,北控水务出海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2008至2016年为资本出海阶段,收购海外资产,主要布局发达国家;2019年后转向技术和产品出海,在不发达地区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产品;同时,加强人才培训,建立海外本地化人才库,推动产品标准和核心产品出海。
中兰环保董事长葛芳表示,企业出海充满信心,不会参与低价竞争。在东南亚等国家,企业首先宣传环保理念,帮助建立规则和标准,再逐步推动项目实施。
益普索中国董事长兼CEO刘立丰指出,全球市场欢迎中国环境企业出海。随着全球ESG概念加速落地,各国环境治理需求迫切,为中国环境企业提供了良好机遇。东南亚国家成为中国环境企业出海的桥头堡,产业升级带来大量环境治理需求。
青山研究院评论称,中国环保企业出海已成为必然趋势。经过40多年发展,企业在水处理、固废处理、大气污染治理等领域形成国际竞争力,得益于完整产业链和低廉生产成本,以及数字化、物联网技术优势,中国环境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展现出明显竞争优势。
李其林建议,环境企业出海应采取产业链协同策略,跟随先期进入的企业,以协同方式拓展市场。刘立丰则提出,企业应制定长期规划,循序投资,坚持长期主义,通过技术深耕、金融创新和本土融合,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