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截至2024年底,中国178个国家高新区集聚了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中关村、武汉东湖高新区等地形成产业集群,政策驱动未来产业发展,助力打造自主可控的未来产业体系。

  中新社北京2月28日电 (王梦瑶)在发展未来产业的过程中,中国178个国家高新区正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作为培育未来产业的关键平台,国家高新区持续为中国经济注入高新动力。截至2024年底,这些高新区已集聚了中国33%的高新技术企业、46%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67%的独角兽企业,成为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24年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达到19.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名义增长7.6%,占全国比重的14.3%。其中,工业增加值约9.8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24.1%,同比名义增长5.8%,彰显出高新区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强劲动力。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主任刘会武指出,国家高新区通过技术策源、场景开放、金融赋能等差异化策略,正逐步形成“一区一主业”的发展新格局,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北京中关村为例,这一发展格局的典型代表几乎已成为信息科技的代名词。日前发布的“中关村指数2024”显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万亿级”产业集群,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和产业聚集效应。

  此外,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研究总监哈妮丽表示,中关村硬科技创业特征日益凸显,2023年新设科技型企业数量达到51497家,平均每天新设约141家,进一步壮大了科技型企业群体。

  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张宇蕾表示,中关村将在“十五五”时期瞄准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总目标,率先实现基础前沿领域领先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同时,武汉东湖高新区则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形成了产业集群。园区内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占全国的50%,2024年营收规模突破6000亿元,助推全区GDP同比增长7.1%。此外,园区在空芯光纤和光薄膜铌酸锂光电集成晶圆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展现了全球领先的技术实力。

  在推动高新区发展未来产业方面,官方正持续强化政策供给和战略引领。刘会武表示,政策驱动未来产业发展呈现三大特征:强化场景驱动、完善金融支撑和突出生态构建。

  例如,杭州高新区利用丰富的城市场景资源优势,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和产业融合的实验场;南京江北新区设立10亿元未来产业天使基金,助力打造自主可控的未来产业体系;武汉东湖高新区则通过“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形成“研发-中试-制造”协同网络。

  今年1月,中国出台行动方案,旨在培育国家高新区新赛道。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元宇宙、下一代互联网、6G、量子科技等一批面向未来产业的前沿赛道将继续在这些园区诞生,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完)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