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号文”能源新政冲击储能行业,中小企业面临生死考验
AI导读:
“136号文”能源新政取消新建新能源项目强制配储前置条件,对储能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带来生死存亡的考验。订单取消、库存积压、资金紧张等问题接踵而至,行业加速整合,中小企业面临严峻挑战。
李雷是深圳一家中小型储能设备制造商的老总,他最近亲身经历了“136号文”能源新政给行业带来的巨大冲击。该政策即2月9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明确取消新建新能源项目强制配储的前置条件。
新政发布四天后,李雷就接到客户取消订单的电话,原本计划采购的储能设备因政策调整而不再需要。这一转变标志着新能源发电项目配备储能设施开始从“行政命令主导”向“市场化需求驱动”过渡,对新能源发电项目投资企业是利好,但对储能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则带来了生死存亡的考验。
过去八年中,“强制配储”政策虽争议不断,但各地仍在推行。该政策导致大量储能设施建成后闲置,利用率低下。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储能装机总量达111.6GWh,但超74%的需求来自新能源配储指标,平均等效利用系数仅为6.1%。新政的出台结束了这一局面,但对中小型储能设备企业而言,短期内无疑是一场严峻考验。
李雷在短短半个月内接到多家客户取消订单或暂停合作的电话,涉及金额达数千万元。订单取消导致生产计划被打乱,库存积压、资金紧张等问题接踵而至。同样陷入困境的还有东莞的一家储能设备制造商,客户宁愿赔付违约金也要撤单。
随着“强制配储”政策的取消,储能行业加速整合,净利润下滑,毛利率降低,现金流净额暴跌。一些中小企业不得不采取措施降低成本维持生存,如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或寻求合作发展。但转型之路并非坦途,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力量。
业内人士认为,“强制配储”政策的取消并非政策简单退出,而是激发市场活力,推动技术、市场、应用场景及产业链协同进化,促进健康储能产业生态体系的形成。从长远来看,随着新能源全面进入市场,储能市场需求将迎来新一轮增长。
面对当前困境和未来不确定性,李雷表示:“现在只能等了。”
(文中李雷、赵强为化名)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