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化+”新业态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展现新活力
AI导读:
浙江“文化+”新业态快速发展,文化+科技新场景不断涌现。浙江将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民生作为改革创新举措,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实现营业收入大幅增长,数字技术助力文化产业价值链升级。
在“文化+”新业态上,浙江的想象力空间是否可以再扩大?
今年以来,“文化+科技”新场景正在浙江快速发展。2月26日,文三数字街区A区一楼的部分区域正在改造,现场施工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杭州“六小龙”的线下生活化应用展厅在建设中,临时快闪展厅预计3月底建成对外开放。

(文三数字生活街区门口的展板,拍摄/柳宁馨)
2月26日,浙江省政府新闻办发布会上,浙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来颖杰表示,文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浙江将“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民生”作为改革创新举措。
2023年,浙江全省6219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655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增速高于全国平均2.6个百分点。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李嘉珊深入剖析了浙江文化产业的发展逻辑。她表示,浙江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植根于深厚的民营经济,正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产业生态圈。
“浙江现象的核心在于其持续释放的产业磁吸效应。”李嘉珊分析,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与文化产业的创新基因,形成了融合式发展结构。
“文化+”的城市灵感
杭州“六小龙”生活化应用展厅即将亮相文三数字街区,展现科技美学和数字艺术的沉浸式体验。
文三数字生活街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年初就计划打造杭州“六小龙”整体对外的生活化应用展厅,与街区“全国数字第一街”的定位契合。
“网红前店+数智后厂”文三模式日渐清晰。该负责人称,文三数字街区结合数字生活与科技文化,在浙江乃至全国都属较早尝试,与浙江、杭州的产业、文化基础紧密相关。
据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周土法介绍,浙江已有10家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以及多家重点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
在文三数字街区,《黑神话:悟空》快闪店引人注目。文三数字生活街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杭州“六小龙”的火爆,人们对科技文化的体验有需求,街区将本土产业与文化结合,形成在地文化体验。
浙江是文化大省,如何守正创新?
李嘉珊认为,浙江为文化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启示:激活民营资本、市场化配置文化要素、培育创新生态。
来颖杰表示,浙江将推行“3个+”改革,是文化强省建设的突破口,回答了文化发展动能、文化产业增量空间、文化惠民利民目标等关键问题。
早在2016年,浙江省委就提出“万亿文化产业”规划。近年来,浙江着力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之江文化产业带等建设。
数字技术助力文化产业价值链升级。浙江将打造“文化+科技”平台,争创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试验区。
浙江还将深化文旅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培育新场景、新消费、新业态。
据来颖杰介绍,浙江将推进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探索全域智慧旅游,打造“入浙游”大模型。
文化精品是文化强省的体现。浙江正推进多个项目,包括历史正剧、科幻电影等。
浙江出台实施意见,到2027年打造年营业收入超万亿元大视听产业,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