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
AI导读: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动农业增效、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通过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通农村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通道。全国各地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展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局面。未来需强化资源、产业、创新、政策融合发展,确保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农村作为生态资源富集地,拥有丰富的生态产品供给,是名副其实的“生态高地”。通过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通农村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通道,对增强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深远意义。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保护生态环境已变得“有利可图”。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森林覆盖率突破25%,森林蓄积量跃升至200亿立方米以上,年碳汇量超过12亿吨,人工林面积稳居世界首位,成为全球增绿最多的国家。林草产业总产值更是超过9万亿元,形成了木竹加工、森林食品、林下经济、生态旅游四大年产值超万亿元的支柱产业,展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局面。
深入分析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等部门发布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不难发现,资源、产业、创新、政策的高效协同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例如,部分地区通过构建生态银行,打造了“分散资源—优质资产—生态资本”的完整链条,在创新与政策的双重驱动下,培育了生态产品全产业链,加速了生态产品价值的高效转化。然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链条仍面临资源配置不优、效益不高、低端锁定抑制价值增值空间、创新成果与需求脱节等问题。未来,需进一步强化资源、产业、创新、政策的融合发展,确保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
资源与产业如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双翼,只有两者相互依存、深度融合,才能顺利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将生态环境优势持续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为此,应推进生态资源确权登记,夯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绿色基础,不断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实现生态资源的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率利用。同时,应围绕生态资源优势,加速布局生态产业,构建涵盖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环节的生态产品全产业链,促进生态产品价值的有效转化,为生态资源的运行提供资金反哺,推动生态保护理念由“要我保护”向“我要保护”的转变。
创新同样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不可或缺的一环。完整的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关键环节,需要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农民、政府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各方应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创新联合体,围绕资源、产业的相关问题布局创新,推动资源、产业的建链补链强链。在布局创新时,应注重将本地传统生态知识与科学知识深度融合,确保创新成果适应当地环境和需求,避免创新成果束之高阁。通过充分吸收生态资源监测与管理、生态产品生产与加工、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方面的传统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让创新成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不竭动力。
此外,鉴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长期性和动态性,未来的政策制定应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引领”,有效激发资源、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形成互促互进的良性循环。因此,应围绕资源、产业、创新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布置力量,在时序上层层递进,形成叠加效应。同时,增强政策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各部门政策的合力作用。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