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两区”建设金融领域制度创新成果显著
AI导读:
北京“两区”建设金融领域推出首创首试制度,实施140余项突破性政策,形成7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2024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8154.2亿元,同比增长7.6%。新设8只政府投资基金,重点投向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领域。
2月26日,北京“两区”建设金融领域推进制度型开放情况新闻发布会召开。据介绍,“两区”建设以来,北京累计实施140余项突破性政策,形成了70余项向全国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连续三年在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评估中名列第一。2024年,北京金融业实现增加值8154.2亿元,同比增长7.6%,创近五年之最,拉动GDP增长1.3个百分点,凸显金融业“压舱石”地位。
推出首创首试制度
2023年6月,国务院印发若干措施,支持北京自贸试验区等有条件的自贸试验区(港)率先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同年11月,批复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其中40%的举措来自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2025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意见,支持北京自贸试验区等在金融领域率先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
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郭文杰介绍,全市各区各部门坚持主动试、自主改,用一年多时间完成综合示范区2.0方案的152项任务,实施率超过86%,全面落实自贸试验区率先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首批任务,有效发挥了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的作用。
北京在金融领域推出了一批首创首试制度,如在全国首批开展增值电信、医疗等领域扩大开放试点,落地全国首家外商投资人体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企业;发布全国首个场景化、字段级自贸试验区数据出境负面清单;在全国率先推出国际职业资格认可目录;建设全国首个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等。
北京还实施一批暖商惠商举措。例如,率先实施预裁定依申请展期制度,大幅节约企业通关成本;持续提升投资便利化水平,出台《北京市外商投资条例》,推出“北京市全球服务伙伴计划”;完善外资企业圆桌会议机制和“闭环式”诉求响应机制;不断强化法治保障,引进北京首家境外仲裁机构代表处。
在制度创新和服务提质的带动下,多家标志性项目在京落地,2024年,北京新设外资企业2012家,同比增长16.4%。
新设8只政府投资基金
2024年,北京金融业继续蓬勃发展,共有52家金融机构落地,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北京市委金融办副主任王颖表示,北京市加强服务保障,提升国家金融管理中心能级,金融机构资产规模约占全国一半。
王颖介绍,北京市新设8只政府投资基金,重点投向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支撑。此外,5家国有大行依托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加大科创支持力度。
北京启动“两区”建设以来,发布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五篇大文章”近百项系列政策,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例如,在普惠金融方面,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在养老金融方面,将指数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在数字金融方面,深入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
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二级巡视员毛钢锤介绍,北京一直是跨国公司外汇管理改革的先行试验区。近年来,北京率先在全国开展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为跨国公司提升资金配置效率提供了政策支持。
北京商报综合报道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