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2024年国家高新区发展情况,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取得“五新”成效,经济发展、产业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将打造一批新赛道策源地和集聚区,推动各类资金、资源要素向国家高新区倾斜,助力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建设。

  工业和信息化部26日举行2024年国家高新区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取得重要进展——截至2024年底,国家高新区集聚了全国33%的高新技术企业、46%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67%的独角兽企业;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下一代互联网等未来产业已初步形成发展优势。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持续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推动各类资金、资源要素向国家高新区倾斜,助力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

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取得“五新”成效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姚珺表示,2024年是国家高新区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进展可以概括为“五新”。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姚珺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全国178家国家高新区实施了一批引领型重大项目和应用示范工程,有效扩大了投资和消费需求。2024年,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GDP)19.3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7.6%;其中工业增加值约9.8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5.8%。这些指标说明,国家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平稳增长,韧性活力持续显现。

  产业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国家高新区在具身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建设了创新中心,并实施了“百园百校万企”创新合作行动。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和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50%左右,一系列原创技术和首发产品不断涌现。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国家高新区在主导产业做强做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关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万亿级产业集群。

  优质企业竞争力实现新跃升。国家高新区通过加强专业化服务和精准化支持,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管理服务迈上新台阶。中关村实施了政策试点“揭榜挂帅”行动,印发了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在国家高新区打造一批新赛道策源地和集聚区

  国家高新区将持续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锚定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一流高科技园区和产业创新高地。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吴家喜介绍说,近年来,国家高新区超前谋划布局,成为培育新赛道的重要载体。今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印发了《国家高新区新赛道培育行动方案》。下一步,将加强统筹指导,优化赛道布局,打造一批新赛道策源地和集聚区。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吴家喜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根据新赛道推荐条件与标准,面向所有国家高新区,组织省级主管部门按年度推荐符合条件的新赛道,建立动态更新与监测机制,促进新赛道加速成长。

  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培育新赛道的重要载体作用,重点围绕增强技术策源、完善孵化服务链条等方面采取针对性举措。

推动各类资金、资源要素向国家高新区倾斜

  姚珺表示,国家高新区因改革而生,也必须依改革而兴。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大先行先试力度,纵深推进园区体制机制改革。

  在健全国家高新区政策体系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推动各类资金、资源要素向国家高新区倾斜,创新金融服务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围绕园区发展推出一批特色金融产品。

  在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推动有条件的国家高新区因地制宜开展改革试点,加快建立权责清晰、规范高效的管理制度。

  记者了解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在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的区域。截至2023年11月,中国依托66家国家高新区建设了23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姚珺介绍,23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经出台各类政策近1000项,其中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的24项重大改革措施全面落地。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