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元素融入消费市场,激发新活力
AI导读:
春节消费热潮中,文化元素成为消费市场亮丽风景。民俗活动、博物馆、传统市集等文化消费形式百花齐放,科技加持下传统文化更加具象化。文化消费走热反映消费者需求变化,成为激发消费潜能的重要力量。
南京秦淮灯会点亮夜空,上万只非遗花灯璀璨夺目,吸引无数游客驻足;西安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身着汉服的年轻人排队体验“唐宫夜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影片《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屡创新高,文化元素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融入消费市场,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月份,春节消费热潮涌动,市场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落实促消费政策,企业抓住机遇,主动创新,推动消费平稳开局。文化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吹拂着消费市场,带来一系列积极变化。
从江南水乡到沿海内地,文化成为消费市场的催化剂。民俗活动丰富多彩,醒狮、英歌舞、龙舞等吸引大批市民和游客参与;博物馆热度不减,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客流如织,“博物馆过大年”成为新风尚。传统市集焕发新生,年轻人热衷打卡农村大集,分享赶集的乐趣。文创产品、文化旅游、传统戏曲、现代影视等文化消费形式百花齐放,人们的衣食住行中洋溢着浓厚的“国潮味”。
文化消费的火热,从数据中可见一斑。2025年电影春节档票房高达95.1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美团数据显示,春节假期“非遗”搜索量同比翻倍。途家民宿平台上,“民俗”“非遗”等关键词搜索量大幅增长。文化成为激活消费市场的关键密码。
文化消费走热,反映了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在物质丰裕的时代,性价比不再是唯一考量。越来越多消费者,尤其是青年群体,更注重消费体验、新鲜感和社交属性。他们愿意为传统文化埋单,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个性化需求。这种将文化消费视为“精神刚需”的心态,体现了需求跃迁。
文化消费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供给端与需求端同频共振的结果。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融合出的产品和服务日益多样。国内外品牌纷纷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用“文化叙事+设计赋能”进军新蓝海,创造市场新增长点。科技为文化产业提质升级提供有力支持,AI、大数据等技术让传统文化更加具象化,融入日常生活。
在消费大餐中,文化不再是调味剂,而是主菜。随着消费者文化需求的释放和科技的进步,文化消费前景广阔,成为激发消费潜能的重要力量。应紧跟消费新趋势,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利用新技术创造更多消费场景和业态,激发人们的文化消费热情,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