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东南亚正成为中企掘金新热点,招聘需求大增。亚太地区劳动力市场增长强劲,但人才供需不匹配问题凸显。中企出海东南亚需采取本地化人才战略,平衡国际化与本土化,应对挑战。

东南亚正在成为中企掘金的新热点区域。随着中国企业在东南亚的业务版图持续扩张,招聘需求也水涨船高。在全球招聘市场趋于稳定的背景下,亚太地区劳动力市场增长强劲,尤其引人注目。

在亚太地区,近七成(65%)的专业人士计划在2025年寻求新机遇,这一比例高于全球平均水平(58%)。其中,澳大利亚为59%,新加坡高达68%。超过六成(66.4%)的亚太地区企业管理层透露,他们计划在2025年扩大招聘规模,超越去年。近日,领英中国区总经理王茜在接受采访时分享了这些见解。

然而,东南亚地区人才供需失衡的问题日益显著。领英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求职者和招聘方均表示招聘过程变得更加艰难。在亚太地区,超过三分之一(41%)的专业人士申请更多职位,但回复却寥寥无几。近三分之二(64%)的亚太地区人力资源专业人士反映,收到的职位申请中,符合标准的不足一半。

值得注意的是,东南亚科技行业同样面临人才供需不匹配的挑战。王茜指出,尽管新加坡作为关键枢纽,拥有强大的人才发展环境,但随着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找到合适的科技人才仍是一大难题。

德赛西威高级副总裁林广球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认为,企业出海东南亚时,高端技术人才的引进尤为困难。在招聘算法等高端人才方面竞争激烈,不仅涉及资金,还可能受到政治和竞争环境的影响。此外,中资背景企业在与欧美企业竞争时,专利和品牌尚处于上升阶段,如何吸引人才加入是一大挑战。

东南亚凭借其语言、文化上的接近性,成为中国企业在产业链重构时代的新目标。然而,如何平衡好人才招聘、企业发展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仍是中国企业需要深思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东南亚的出海态势愈发明显,从早期的互联网企业到如今的制造业,纷纷涉足东南亚市场。以新加坡为例,其向智能制造转型,吸引了众多中国企业寻求合作。同时,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的招聘需求也十分旺盛。

中国企业在新能源电子设备和电动车领域在东南亚展现出强劲优势。凭借技术升级和完整的供应链,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开设工厂,逐步拓展能力和供应链,并通过这一地区辐射全球。同时,许多消费类产品也在东南亚市场快速增长。

随着东南亚多国出台相关政策,导致外派员工成本逐步提高,中国企业在搭建人才梯队时,需要更多地招聘本土化员工。然而,找到既能理解总部战略又能适应本土市场,还能将本土文化与总部文化良好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并非易事。

东南亚地区文化多元,中国企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既要熟悉总部战略,又要适应本土文化。此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职场文化也有所不同,中国企业需要在管理体制和文化融合方面做出调整。

王茜表示,在招聘过程中,如何找到具备复合技能的人成为一大难题。此外,中国企业需要在管理体制和文化融合方面做出调整,以适应本地人才的需求。

在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正在重塑职场,东南亚及亚太地区也不例外。领英提供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受人工智能应用的推动,当今工作中所使用的技能将有70%发生转变。对熟练掌握人工智能工具的非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在招聘流程和人才识别方式上,人工智能也带来了变革。企业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实现工作流程自动化、人才匹配预测分析等智能决策,提高招聘效率和精准度。然而,这也对招聘方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更加注重技能优先战略。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未来的工作将更加以人为本。领英提供的数据显示,“沟通”在LinkedIn的2024年最紧缺技能排行榜上名列第一。在人机协作的场景下,人类的价值体现在创新、沟通、同理心等方面,这些是机器无法替代的。

近年来,中国企业的出海浪潮中出现了明显的“以点带面”趋势。一家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往往能牵引其供应商与客户进行全球化布局。在全球供应链多元化布局方面,政策因素是重要的驱动因素。

面对诸多挑战,中国企业在出海东南亚时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策略。在人才招聘方面,中企应更多采用本地化人才战略;在人才培养方面,企业应重视员工的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在企业文化融合方面,中国企业应尊重当地文化,调整管理体制和文化。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