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旨在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平衡能源供需,优化电力系统效率。方案提出加强整体规划布局,推进产业创新转型升级,加快新型储能本体技术多元化发展,提升智能化水平。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实施《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该方案的出台,旨在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能源等增长引擎,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新型储能制造业,作为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新星,对于平衡能源供需、优化电力系统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具有重大意义,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一环,也是加速制造强国建设、促进新能源高效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石。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已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这一数字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较2023年底更是增长了超130%。

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既需避免保守畏缩,也不能盲目跟风。《行动方案》强调,要加强产业发展整体规划布局和运行监测,强化统筹协调,推进产业创新转型升级,确保其健康有序发展。同时,积极探索央地联动和区域协同发展模式,引导各地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合理布局,并鼓励地方出台专项政策,支持新型储能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

新型储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技术层面的持续提升,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此外,还需进一步完善产业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充分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动能。《行动方案》要求,针对多时间尺度、多应用场景的需求,加快新型储能本体技术的多元化发展,提升技术水平,丰富产品供给体系,并加速新产品、新模式的应用推广。

在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还需充分考虑应用端的现实与未来需求。《行动方案》明确指出,要加快新型储能本体技术的多元化发展,提升新型储能产品及技术的安全可靠性、经济可行性和能量转化效率。同时,推动新型储能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储能系统的高效集成和精准调控,提升新型储能产品的智能化水平。此外,围绕新型储能系统生产制造、运行维护、回收利用全生命周期,构建本征安全、主动预警、高效防护、安全应用等多维度技术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行动方案》不仅立足我国新能源产业现状,特别是新型储能的发展现状,还兼顾了科技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提前进行布局。例如,适度超前布局氢储能等超长时储能技术,鼓励结合应用需求开发多类型混合储能技术,并支持新体系电池、智能电池、储热储冷及新型物理储能等前瞻技术的基础研究。这些举措为未来发展预留了科技和产业上的战略储备和调整空间。

扎实推进新型储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将为我们更好地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提供有力支撑,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新型能源体系注入强大动力,显著提升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和“含绿量”。

(文章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