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上海高校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推出全国产化大模型服务,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新增多个本科专业,科技成果转化金额持续增长,助力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2月17日开学第一天,上海交通大学推出国内首个全国产化、全系列本地部署的“满血版”Deepseek,为师生提供千亿级大模型服务。复旦大学首批建设的110余门AI课程也将于本学期完成首轮开课。上海正积极推进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

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高校在人才培养、基础研究、重大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上海高校以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着力点,提升创新策源能级,助力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孕育创新种子】

去年12月,上海科技大学建设的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注入器顺利通过验收,标志着我国迄今投资最大、建设周期最长的“国之重器”取得关键进展。

上海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首条光束线隧道

上海高校牵头建设了8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一系列高水平创新平台。截至目前,上海高校作为依托单位的2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已完成重组。

上海高校积极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分别成立了相辉研究院、思源研究院,聚焦高风险科学难题,提供宽松科研环境和长周期经费支持。

复旦大学成立相辉研究院。黄海华摄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海铃计划”团队在西沙海域3500米深处成功布放中微子探测样机。依托数理化生等优势基础学科,上海高校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基础研究机构。

上海高校年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总数超4000项,约占全市总数85%;近年来,发表了全市60%左右的《科学》《自然》《细胞》等高水平论文。

【6年新增本科专业297个】

教育是基石,科技是动力,人才是核心,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推动上海成为创新重要节点。

华东师范大学密码学院开始实体运作,以期解决重大信息安全问题。上海期智研究院将与华东师大联合培养博士生。

同济·临港卓越工程师创新学院揭牌,首批15个教授工作室入驻临港新片区,研发了混合无线传感网络体系。

博士生朱帅达在隧道现场安装无线传感网络体系

上海高校分类搭建人才培养创新平台,构建培养联合体,在产教深度融合中培养复合型人才。

复旦大学成立四大新工科创新学院,强调学科的融合创新。6年来,上海高校新增本科专业297个,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交叉学科。

上海海洋大学新学期正式启动元鼎卓越农林创新班等,采取“课程学习+专业实践+产业实战”的农学交替培养模式。

行业导师许翔演示农用无人机自动投料。徐瑞哲摄

【科技成果转化“小岗村”】

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的“大零号湾”正在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大零号湾”已投入使用的科创载体超60万平方米,汇聚4000余家硬科技企业。

“大零号湾”汇聚4000余家硬科技企业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总产出已超过700亿元。上海科技大学与合作者研究的抗精神分裂症新药获批临床试验,累计申请专利2038件。

上海交通大学已有100个科研团队开办企业,累计吸引社会资本超60亿元。致力于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小岗村”,上海交通大学在全国高校率先建立成果转化专员队伍。

上海高校技术转移转化合同金额持续增长,2023年度较2018年度增长了72%。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