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人形机器人行业掀起开源浪潮,上海开源信息技术协会秘书长朱其罡表示开源的‘春天’已到来。国地中心积极推动开源生态建设,助力人形机器人企业提高研究起点。上海在人形机器人赛道处于前列,浦东新区打造具身智能创新高地,2025年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元年。

  “开源的‘春天’已经到来!”

  2月23日,在“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GDC)的分论坛“人形机器人的开源之路”上,上海开源信息技术协会秘书长朱其罡作出上述论断。Deepseek的异军突起,让人工智能行业广泛拥抱开源成为共识。开源、开放是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进步和产业繁荣的重要途径。

  在平台型企业的带动下,人形机器人行业亦掀起了一股开源浪潮。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许彬认为,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集大成者。为此,国地中心正在积极推动开源生态建设,旨在汇聚全球开发者智慧,共同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创新发展。不难预见,开源将重构人形机器人的未来。

  开源的逻辑

  “行业还处于‘从0到1’的阶段,各种规范、基础都在构建中。实验室可能耗费数月调试的代码是别人早就做过的,初创企业投入千万资金,却可能是在重复大厂已迭代的技术。有鉴于此,开源变得愈发重要。”一位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高管表示。

  开源是指将软件、硬件等项目的源代码、设计资料等向公众开放,打破信息壁垒,提高创新效率。与大模型的开源相比,人形机器人开源涉及软件层面和硬件设计等物理层面,还要考虑机械结构、传感器布局等复杂的硬件因素,处理软件与硬件的适配等问题。

  许彬介绍,国地中心去年发布了全球首款通用人形机器人开源公版机“青龙”,助力人形机器人企业提高研究起点,快速成长。国地中心还上线了全球首个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开源社区OpenLoong,借此汇聚顶尖人才讨论和研究共性技术,积累技术成果。在开源社区,大家还可以就道德伦理规范等问题展开讨论,形成共识。开源之后,产业链的相关企业和技术人员都在社区里,这也可以加速行业融合。

  谈及产业链的开源价值,朱其罡认为,开源硬件设计可降低研发成本,加速技术标准化;企业通过开源基础模型吸引开发者共建生态,形成技术壁垒;开源软件可减少重复开发,降低企业研发成本。

  也有业内人士持谨慎观点,认为当前人形机器人硬件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开源反而会导致行业碎片化。他们建议优先聚焦1—2家头部企业推动技术突破,“技术收敛”后再逐步开放生态。

  无论如何,开源是降低开发门槛、汇聚生态力量的关键。

  打造开源生态

  从“青龙”公版机开源到“十八金刚”阵列发布,上海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一直处于行业前列。今年1月,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在上海启用,旨在实现人形机器人数据的规模化收集和生产,为开发通用机器人基础模型提供关键支撑。

  许彬认为,训练场项目将有效解决具身智能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投入成本,解决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问题。有望将其构建为国家级虚实结合具身智能技术发育平台,促进产业发展。

  在2025GDC上,多家企业正式启动具身智能语料专项工程暨“生产伴随”式数据采集项目。智元机器人此前宣布开源AgiBot World(智元世界),这是一个汇集百万真实机器人数据的开源数据集。傅利叶GRx系列人形机器人已在多个领域实现落地应用,并为全球开发者提供文档资源和快速响应的技术支持。

  目前,上海正以人形机器人开源为突破口,抢抓产业新赛道。其中,浦东新区的目标是打造具身智能创新高地,营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

  业内人士认为,在政策引导和企业突破的背景下,2025年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元年。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