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广州文和友所在建筑改造申请获规划许可,预计即将动工。广州文和友撤场引发思考,其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外来品牌入驻注意事项备受关注。网红经济与实体商业在流量红利消退后面临深层矛盾,文化IP打造需扎根真实需求,商业模式创新需匹配市场规律。

近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官网显示,广州文和友所在建筑的改造申请已获规划许可,进入“批后公示”阶段,预计即将启动动工改造。

2月20日,南方财经记者探访撤场中的广州文和友,现场前后门已拉起围栏,工作人员正陆续搬离设备。去年7月,广州文和友撤场的传闻便引起广泛关注。根据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的改造方案效果示意图,广州文和友所在的天河区汇坊改造后,将不再保留广州文和友。

广州文和友租约到期不再续约,商户迁出,楼层逐渐封闭。今年2月春节休市后,广州文和友并未重新开业。太古汇方面表示,汇坊的商业模式升级工作一直在进行中,目前各租户计划于近期结束营业,之后将进入深度规划设计及改造阶段,致力于打造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商业空间。

广州文和友撤场引发思考:为何5年前单日排队近3000桌的广州文和友会以撤场落幕?其商业模式存在哪些问题?外来品牌入驻本地市场又需注意哪些事项?

广州文和友于2020年7月在天河区太古汇旁开业,虽以长沙特色小吃烘托情怀,但仍以“老广”饮食文化风格设计体验空间。然而,广州文和友既想保留长沙特色,又试图融入本地文化,最终未能得到本地消费者认可。深圳文和友也面临类似困境,人气下滑,不断调整品牌适配。整体来看,广州文和友的撤场主要源于地域文化基因冲突未能有机融合,以及过度依赖网红场景打造,忽略内容深耕创新。

广州文和友面积达5000平方米,年租金高昂,依赖强流量支撑。然而,其营收模式缺乏持续吸引本地复购的能力,商户租售比过高,经营风险较大。自开业以来,广州文和友经历了多次商户调整、业态转型,客流量持续下滑。广州市夜间经济发展联合会会长钟朝晖指出,广州文和友过度依赖初期“网红打卡”效应,缺乏高频消费场景,客单价偏高且性价比低,导致消费者仅“拍照即走”。

文和友的案例反映了“网红品牌”异地扩张时对文化融合的误判。网红经济与实体商业在流量红利消退后,面临深层矛盾。文化IP的打造需扎根真实需求,商业模式的创新需匹配市场规律。广州文和友的“人造怀旧”场景在广州深厚的市井文化根基前显得苍白无力。消费者更需要能带来正能量、快乐的体验。

市场上也有值得借鉴的品牌打造案例,如正佳广场通过跨界融合,将文旅、教育等元素紧密连接,进行差异化营销和品牌塑造。喜茶也通过产品、品牌活动、门店设计和营销策略等多个方面进行在地化创新,成功将品牌与当地文化相结合。

随着消费者逐渐回归理性,对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的关注度增加,广州文和友在场景打造以及产品特色方面的危机显现。地域文化融合不足,过分着力于网红场景打造,对在地文化和消费习惯缺乏深刻洞察,导致经营内容水土不服。加之与广州顶级商贸载体太古汇相邻,其“人造怀旧”场景更难以吸引消费者。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