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比较优势与发力重点
AI导读: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承载着金融强国使命,具备全球金融市场齐备优势,原油期货市场规模居全球前三。但仍需提升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加强金融机构能级,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未来将在科技金融、可持续金融等领域发力,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
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史深刻反映了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从17世纪阿姆斯特丹的辉煌,到19世纪伦敦的崛起,再到20世纪纽约的鼎盛,每个时代的金融中心都在全球资本流动、金融创新和监管体系的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进入21世纪,随着亚洲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逐渐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而上海更是凭借其快速的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脱颖而出,正逐步建立起与人民币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承载着金融强国的重要使命。其建设应具备全球视野,既要在与已有国际金融中心的对比中认清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相对不足,又要结合先行经验和时代特征,寻找发力点,进一步结合国家战略,拓展对外联系,从而为服务实体经济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树立上海典范。
定位差异
作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在市场结构、发展路径和监管模式等方面,与纽约、伦敦的自由外向模式存在显著差异。美国金融业在监管约束下自由生长,监管与市场之间的“博弈”推动了美元全球地位的提升和美国金融体系的完善。而英国经济体量相对较小,伦敦金融中心的发展则主要依赖于外部市场和资源,其国际化程度极高。
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世界与中国经济的重要连接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应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发挥引领作用,助力金融强国,服务新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上海应构建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持续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五篇大文章”。
比较优势
上海已聚集了股票、债券、期货、外汇等各类金融要素市场,成为全球金融市场最为齐备的城市之一。2024年,上海金融业增加值达8072.73亿元,主要金融要素市场合计成交3650.3万亿元。其中,上海期货交易所交易量位居全球前列,原油期货市场规模更是跻身全球前三。
相比之下,纽约和伦敦在某些大宗商品领域的交易略显不足。此外,上海还通过“五大中心”联动发展,有力支持了其他领域的建设,如“上海价格”为国际贸易提供定价基准,科创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资本支撑等。
制度型开放深入推进
近年来,上海积极推进制度型开放,努力推动金融规则与国际标准趋同。目前,上海在金融规则、会计准则等方面已与国际标准接轨,而纽约和伦敦在某些方面仍存在差异。

金涛制图
相对不足
尽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较低,国际投资者占比较低;金融机构能级有待提升,缺乏世界一流的金融集团;金融基础设施面向国际的服务能力不足;人民币离岸金融体系尚未成形等。
发力重点
结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在科技金融、可持续金融、数字金融等重点领域发力,统筹开放和安全,助力金融强国。同时,持续推进“五篇大文章”建设,打造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相适应的离岸金融体系。
拓展连接
基于定位差异、相对优势和发力重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结合国家整体战略,持续提升全球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并在主体参与、境内外联动和全球规则对标等方面补齐国际化短板。通过推动金融机构全球布局、加强境内外市场联动、对标国际准则等措施,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