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浦东法院举办破产法治建设研讨会,发布破产法规实施情况报告及典型案例,总结三年成果,探讨深化完善破产机制。构建企业退出快速通道,降低退出成本,提升破产财产变现成效,助力市场资源高效配置。

破产清算机制在企业经营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旨在保护债权人利益、规范企业退出流程,同时维护市场秩序,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2021年11月25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完善市场化法治化企业破产制度若干规定》,并于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次年1月,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浦东法院)破产审判庭正式成立。

近日,浦东法院举办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破产法治建设暨企业破产浦东新区法规实施三周年研讨会”。会上发布了《办理破产适用浦东新区法规情况报告(2022年-2024年)》及典型案例和实施规则,全面总结了三年来的破产法治建设成果,并对未来如何深化完善破产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据浦东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包晔弘介绍,从2022年至2024年,浦东法院共受理破产、强制清算案件及其衍生诉讼案件3,171件,其中申请破产立案739件,审结696件;受理破产案件500件,审结286件(含破产重整4件、破产和解7件)。此外,还受理了强制清算案件642件,审结489件,以及衍生诉讼案件509件,审结427件。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发现破产企业行业类型占比排序基本稳定,但清理对外投资耗时长难度大,特殊资产接管处置情况增多且要求各异,集团化经营及企业对外投资情形增加。同时,强制清算案件以传统行业为主,小微企业比重大,“三无”企业居多,清算难以深入开展,“僵尸企业”占比大,“吊销不清算”现象普遍。衍生诉讼案件调解较难,对外追收出资纠纷占比高,对外追收债权难度较大。

为了构建企业退出快速通道,浦东法院在三年的司法实践中形成了立审执破工作新机制,降低企业退出成本,探索破产财产查控、解封、处置新路径,提升破产财产变现成效,支持保障管理人依法履职,提高破产办理质效。同时,法院还致力于因案施策帮助企业化解债务危机,全面确立重整保护配套机制,保障司法重整有效实施。

据《报告》统计,三年内受理的破产和强制清算案件中,农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行业企业案件数量最多,占收案总量的52.5%。这主要得益于产业结构升级及技术革新的加速,一批产能过剩、技术落后的企业通过破产或强制清算程序退出市场,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然而,在相关企业的破产、强制清算案件的受理中,仍面临一些难题,如“三无”企业问题、特殊财产处置问题等。

针对这些问题,浦东法院积极适用《上海市浦东新区完善市场化法治化企业破产制度若干规定》创新制度,进行了一系列因案施策的司法实践,包括简易破产程序、建立财产快速查控、解封、处置机制、落实提名管理人制度、推动重整及预重整制度等。以财产快速查控、解封、处置机制为例,报告期内,浦东法院适用财产快速查控机制案件462件,用财产先处置后解封案件5件;适用财产快速变价机制案件49件,共处理知识产权294件、固定资产61件、应收账款291项、股权27个、机动车12辆、其他资产21件,有效提升了个案财产处置效率。

浦东法院表示,下一步将加强多方联动、形成更大合力,加强破产预防、营造良好环境,加强研究论证、推动立法完善,持续深化完善破产审判机制。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